三、中国民乐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有堂鼓、花鼓、铃鼓、太平鼓、书鼓、象脚鼓、云锣、钹、钟、磬埙、箫、排箫、八角鼓、笛子、唢呐、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扬琴、古琴、古筝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由于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考虑本节篇幅问题,在这里就只列举古琴、琵琶、古筝、唢呐、二胡这五种乐器所奏的代表乐曲。

(一)古琴

●古琴曲《梅花三弄》欣赏

古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琴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部分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然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地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梅花三弄》谱例:

(二)琵琶

●琵琶曲《十面埋伏》欣赏

《十面埋伏》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激战之声。

《十面埋伏》谱例: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传谱),采用章回小说结构:(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喊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最后的结局(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乐曲结束。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三)古筝

●筝曲《渔舟唱晚》欣赏

筝,又名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公元前5—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流行在当时的秦国边境内,所以又叫秦筝。新中国成立后,将筝的形制做了很大改革,扩宽了音域和音量,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渔舟唱晚》是由古筝家娄树华在1936—1937年间,以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改编而成的。

《归去来辞》谱例:

《归去来辞》描述了古代渔民的辛勤劳动和愉快生活的情景。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抒情性较强的曲调,优美典雅,速度较慢,描绘了夕阳下的黄昏和恬静秀丽的湖上景色。第二部分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速度逐渐加快,旋律欢快流畅,具有水波**漾的效果。乐曲尾声速度突慢,又回到恬静优雅的意境中。

(四)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是我国民间常用的吹管乐器。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也称《百鸟音》、《百鸟语》)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一带。经许多优秀民间艺人的不断充实和加工,此曲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的艺术珍品。该曲是具有循环原则的多段体,包含有旋律部分和以模仿音调为主的部分。每个旋律段落优美流利而活泼,期间穿插出现各种禽鸟的鸣叫声。模仿的声音有布谷鸟的叫声,山喳喳和小燕子等小禽类的鸣叫,公鸡的打鸣声,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声,夏日的蝉鸣声等。全曲结尾与起始一样,明快利落,在欢乐的**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百鸟朝凤》谱例:

(五)二胡

在我国音乐史上,拉弦乐器的出现比吹管、打击、弹拨等乐器晚一些。多少年来,“胡琴”这个名称几乎成了拉弦乐器的统称。二胡是拉弦乐器中流行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二泉映月》谱例: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作品。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曲本无标题,它的曲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录音时纪录者与作者商定的。因此,从现曲名理解,此曲为月映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意境,但实际为作者倾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民(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压迫和无法摆脱的精神上的哀痛,同时又抒发了人们对旧社会黑暗统治反抗的心声,流露出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全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引子是一个音阶下行式乐句,像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音乐主题优美深沉、富有起伏变化。此构成的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作者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并层层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缩减成四段。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同时,该曲还博得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扬。

(六)民族乐器合奏

《春江花月夜》谱例:

民族乐器除了单奏之外,还可以多种乐器合奏。其中,合奏曲目中比较出名的当属《春江花月夜》。

该曲原名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乐曲旋律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通过精巧细腻的配器,塑造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如诗如画的春江月夜迷人意境。

全曲共分十段,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和尾声所组成。各段音乐主题及标题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第8、9两段音乐相近,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响和动态描写。尾声时,音乐在锣鼓徐缓的节奏中轻柔而缓慢地弱下来,在一声轻柔缥缈的大锣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