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音乐欣赏

一、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六类:劳动歌、礼仪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

(一)劳动歌

劳动歌指劳动号子等各种伴随劳动生产时所唱的歌曲。曲调粗犷质朴,节奏明显整齐,短句多,衬词多,有浓厚的劳动气息。如《大路歌》、《打桩歌》、《社员挑河泥》等。有的因劳动条件不同,曲调高亢、悠长;有的直接配合劳动动作,节奏十分鲜明;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澧水船夫号子》欣赏

《澧水船夫号子》属于号子类,流行于湖南澧水流域,是在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唱的。

这首《澧水船夫号子》是由下水摇橹时用的《三幺台》、《数板》、《高腔》、《平板》四个号子曲调联套组成。其中《三幺台》是在风平浪静摇橹时唱的,劳动强度不大,因而它的节奏平稳,曲调舒展悠扬,富于歌唱性(第1~38小节);《数板》又称“低腔”,是在准备迎战风浪时唱的,音乐简洁有力,短领短和,呼应紧凑,歌词变为三字一句,句幅短缩(第39~69小节);《高腔》又称“快板”,是在闯滩过险、与暴风恶浪搏斗时唱的,音乐紧张,节奏急促,曲调简短,大部分无歌词,有时候出现呼喊,气势强烈(第70~120小节);《平板》又称“幺妹子嗬嗨”,是在险情过后慢行船时唱的,音乐速度较慢,曲调高起低落,舒展流畅(第121小节至终了)。整个号子是领唱与众和密切配合进行的。全曲的节奏和曲调紧密配合劳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船夫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澧水船夫号子》谱例(节选):

(二)礼仪歌

专门用于各种民间仪式和民间礼俗的民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如民间婚礼上使用的撒帐歌,民间建房时使用的建房歌,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龙船调》欣赏

《龙船调》谱例: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属于土家族礼仪歌曲,又称“种瓜调”,是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一带流行的一首对唱歌曲,多在节日划龙舟时演唱。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练,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

歌词采用十二月体式,前七句为五言句,第八句变成七言句。由于有人物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加上表演的需要,民歌采取对唱的形式,旋律活泼跳跃,富于变化。特别是第8~15小节,一连串的短乐对答,不仅使相互玩耍的人物性格得到逼真的体现,而且也把歌唱的气氛推上**,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该歌曲的曲调构成也有突出的个性。从整体来看,全曲流利顺畅,一气呵成,但细细分析,它的段落感又很强。前7小节句幅较宽,歌腔舒缓,具有突出的抒咏性;第8~15小节节奏突然改变,歌词呈现密集型的一对一关系,同前面形成很大的反差;自16小节起,旋律重新向抒咏风格过渡,直到最后3小节原样反复第二乐句(第5~7小节)为止,再次肯定了乐曲的抒情性格,同时与开始段落形成呼应。

(三)时政歌

指真实写照与记载历史的歌曲。主要内容是反映当时、当地人民群众对某些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人物和形势的认识、看法和态度,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纪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二是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三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四)生活歌

指一类反映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为最多的歌曲。主要内容是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生活歌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和妇女的痛苦,表达对苦难的发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着对美满生活的憧憬。还有一部分小调则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情趣,曲调活泼、生动,如《打酸枣》、《放风筝》、《绣灯笼》、《看秧歌》、《回娘家》、《游春》等。

●《绣荷包》欣赏

妇女们在绣制荷包的过程中,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对爱情的向往倾注在一针一线上,一边制作,一边轻轻吟唱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便诞生了以绣荷包为题材的民歌,这些民歌采用叙事的手法,歌词内容丰富,曲调大同小异,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以下节选是山西地区风格的《绣荷包》。

《绣荷包》谱例(节选):

(五)情歌

指有关爱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也最动人的一种。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它所表现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后的怅惘。情歌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是青年人恋爱、择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康定情歌》欣赏

《康定情歌》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经考据此歌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逐渐流行开来。

康定位于四川西部,作为茶马古道上的物资集散地,多民族文化融汇,江河大川中康定因情歌而久负盛名,一曲几代人传唱经久不息,《康定情歌》是中国民歌的经典奇葩。填词最大的特色字眼是“溜溜”——青春活力的气息,词简单流畅,道出康定独有的那份感觉,那应属于年轻飞扬的心,水土与人的性格血脉相连,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场,我们没有理由不敞开胸襟,壮怀激烈,粗犷、炽热的情感呼之欲出,就连康定的城也“溜溜”起来。《康定情歌》有多种演唱、演奏版本,这首很适合葫芦丝演奏,曲中多处出现中音5、6,但没超出葫芦丝的音域,因为曲风欢快,所以节奏的跳跃感很强,葫芦丝的音色中糅合了细腻的情感因素,像激扬的天空中迎风的绿丝巾,为乐曲的表现力增色不少。《康定情歌》历久弥新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发掘出人类情感的笃信无疆,并很好地捕捉到这份灵感。

《康定情歌》谱例:

(六)儿歌

儿童演唱或朗诵的民间歌谣。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产生的童谣由于是时政预言性质的民歌,不属于儿歌。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儿歌、绕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蜗牛与黄鹂鸟》欣赏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词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质朴、感情真切,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着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的顽强精神。歌曲的创作具有浓浓的校园歌曲风格,旋律兼有抒情和叙事的特点,全曲音域不宽,亲切、自然,是一段式结构特点。音乐形象天真淳朴,富有生活气息。歌词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蜗牛与黄鹂鸟》谱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