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长发育概述
生长(growth)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属于身体的量变,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是指包括生理和心理在内的身体组织、气管、各系统在功能上的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属于身体的质变。
生长和发育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形态变化、增大的同时,也伴随着功能的分化和增强;器官功能的完善又必须在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故常把“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并称。
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即为成熟。
一、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
生命从诞生(精卵结合)到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年,占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1/4~1/3。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加之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卫生学通常将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共280天。胎儿处于子宫环境。
婴儿期(infant period):0~1周岁。婴儿处于襁褓环境。
婴幼儿期(toddler period):1~3周岁。婴幼儿主要处于家庭环境。
幼儿期(early child period):3~6周岁,又称学龄前期。幼儿主要处于家庭和托幼机构环境。
童年期(child period):6~12周岁。儿童主要处于学校和家庭环境。
青春发育期(adolescence):约10~20周岁。
青年期(youth period):约18~25周岁。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婴幼儿期和幼儿期四个阶段。本书所指的学前期主要指婴儿期、婴幼儿期和幼儿期这三个阶段。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学前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变化之中,选择客观、可靠、易于测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其身体发育水平和功能状况。常用指标有以下几种。
(一)体格发育指标与测量
体格指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大小。体格指标也称形态指标,指身体及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量的各种量度。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纵向指标及测量
3岁前有身长、顶臀长;3岁后有身高、坐高、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等。
3岁前儿童一般采用量床测量身高,取仰卧位,脱去鞋袜和帽子,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头轻触底板,双腿伸直,双足接触移动足板,使足板接触学前儿童足跟,读量床两侧的刻数,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小数点后一位。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式身高计测量。受测者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间三点靠在身高计上,躯干自然挺直,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移动身高计的水平板轻压受测量者的头顶读数。
3岁以下儿童取卧位测顶臀长,仰卧于量板上,身体伸直,两腿并拢,测量者用左手将学前儿童两脚提起,使大腿与底板垂直,同时髂骨紧贴底板,移动足板使其压紧臀部,读刻度,精确到0.1cm。3岁以上儿童以坐位测量坐高,测量仪器为标准身高坐高计。测量时,被测者端坐在身高坐高计底板上,头正,躯干挺直紧靠立柱,测量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2.横向指标及测量
横向指标包括围度和径长。围度有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径长有肩宽、骨盆宽、胸廓前后径、胸廓左右径、头前后径、头左右径等。
头围即头颅的围长,3岁前儿童头围增长变化明显,头围与脑发育密切相关。一般采用软尺测量头围,学前儿童取立位、坐位、仰卧位都可,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最凸起处,再经另一侧眉弓上缘绕回到“0”点。测量时注意布尺需紧贴头皮,左右对称,测量女孩头围时应将头发向上、下拨开。
胸围即胸廓的围长,可间接反映胸腔的容积、胸背部肌肉发育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程度。测量胸围时,两臂自然下垂,双肩放松,呼吸均匀。测量者立于学前儿童正前方,将胸围尺置于背侧左右肩胛下角下缘,沿胸两侧至前面**的中心点测量。新生儿胸围小于头围,1岁左右,胸围开始赶上头围,1岁后逐渐超过头围。如果学前儿童1岁半后胸围仍小于头围,则说明生长发育不佳。
3.重量指标及测量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和组织重量的总和,它反映了机体骨骼、肌肉、内脏、脂肪等综合情况。体重易受健康、营养等因素的影响,常用于反映机体营养状况。
测量体重一般采用杠杆式秤,测时脱掉外衣、鞋帽,站在秤中央读数,测量值以千克为计量单位,记录小数点后两位。注意在使用秤前要检查0点,把游锤放到“0”刻度上,体重测量最好在清晨便后进行。
(二)体能发育指标与测量
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用以全面正确地评价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体能指标包括生理功能指标和运动能力指标两方面。
1.生理功能指标
整体上反映身体各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水平,常用测量指标有:心血管功能、肺功能等。
(1)心血管功能:反映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心率的测定最好在睡眠或安静时进行,检查心率采用的听诊器在心尖部听诊,一般同时听心律、杂音。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正常人的脉搏和心搏的速率是一致的,如果脉搏跳动太慢、太快或不规则,心脏功能则不正常。测量脉搏时需在安静状态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放在手腕桡侧动脉上方,测10秒钟脉搏数,以1分钟脉搏数记录。血压易受活动、情绪紧张、体位变动的影响,因此测量血压前受测者需静坐休息10分钟,一般测右臂血压。
(2)肺功能: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测量肺活量时受测者取立位,做一两次扩胸动作或深呼吸后尽力深吸气,吸满后再向肺活量计的吹嘴尽力深呼气,直至不能再呼气为止。此时立即关闭进气管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数。每位受测儿童测三次,按最大数记录,单位为毫升。
2.运动能力指标
指人体通过运动,可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些运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方面。每一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均可用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学前儿童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指标。
(1)平衡和协调指标:可安排学前儿童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行走,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等游戏活动来发展他们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鼓励学前儿童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及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来发展他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力量和耐力指标:可开展走、跑、跳、攀、爬、游泳、拍皮球等运动来锻炼学前儿童的力量和耐力。
(3)灵活性指标:可通过往返跑、蛇形运球等技巧性运动锻炼学前儿童大肌肉的灵活性,通过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及家务劳动等,发展其小肌肉的灵活协调性。
(三)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反映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等。心理行为发育测试通常与心理实验相连。学前儿童主要考察以下具体指标。
1.情绪状态指标
学前儿童情绪是否安定愉快,是否形成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能否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自我情绪。
2.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考察学前儿童是否具有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否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生长发育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学前儿童现时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否有发育异常迹象、今后发展趋势如何等;在筛查和诊断生长发育障碍、评价营养和外界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保健咨询建议等方面作用尤为突出。生长发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和发育匀称度三个方面。发育水平评价是利用一些基本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来评价学前儿童个体或群体的发育水平和现况。生长速度是指儿童的体格生长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长速度,是评价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发育匀称度反映个体身体各部分发育是否均衡、协调,是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重要标志。
为了达到评价的科学化、客观化、具体化,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不仅需要评价标准,还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通常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获得大量儿童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按性别、年龄分组,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等参数,对于呈偏态分布的资料(如体重、血压、皮下脂肪厚度等)则计算其百分位数。这种资料即为生长发育标准,它可在若干年内用以评价当地个体或群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还可与不同地区同类资料或本地区不同年代的同类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这种标准是建立在大量群体儿童发育状况的基础上,因而其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准确,具有实用价值。但这种标准也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一般5~10年进行一次生长发育标准的修订。此外,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营养来源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导致其体格发育水平普遍呈现一定差异,因此仅用一个全国统一的生长发育标准,是难以满足其实际需要的。最好在较大范围地区(应不小于省)制定各自的标准。
我国目前使用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见附录1),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身心状况”一栏“具有健康的体态”所呈现出来的男女童适宜的身高和体重标准参照的就是该数据;二是我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09年9月推荐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见附录2)。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1.离差法
离差法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和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比较,以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评价时将个体各项发育指标的实测数值与当地发育标准中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均值做比较,判定儿童发育是良好还是低下。离差评价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法是应用离差法原理,根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均值(X)、标准差(S)和位置的远近,划分成五个等级(见表1-1),建立某指标(如身高、体重)正常值。评价个体时,将其实测值与正常值比较,确定等级。评价群体时,可将两个班或两个幼儿园的所有个体,先按正常值逐个划入不同等级,再计算各等级的人数及构成比。
表1-1 五等级评价标准表
(2)曲线图法
根据离差法的原理,将当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个标准差和均值±2个标准差,分别标在坐标纸上,连成五条曲线,作为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的标准,然后将各个儿童的发育指标实测值,分别按年龄标在曲线图上,就能根据它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发育等级。以身高为例,若儿童的测量值均值在±1个标准差内,可以评价为发育中等;均值在+1个标准差到+2个标准差之间,可评价为发育中上等者;均值在-1个标准差到-2个标准差之间,可评为发育中下等者;均值在+2个标准差以上,可评为上等;均值在-2以下者,可评为下等。如上述,均值在±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不能一概评为不正常,应连续观察其动态,判断其曲线是趋向好转,还是趋向恶化,再做出正确判断。
2.百分位数评价法
百分位数评价法以某项发育指标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标准,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通常以3、10、25、50、75、90、97等几个百分位数值划分发育等级。
3.Z评分法
Z评分(Z score)简称“Z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差法,即标准差分法(standard deviation score method)。它是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价0~5岁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方法。它兼有标准差法、百分位数法、中位数百分比等常用分析方法的优点,又避免了它们的缺点,计算简单,应用方便。它主要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各年龄组身高、体重作为参考标准来计算儿童的Z评分。计算公式为:
Z评分=[X(儿童测量身高或体重)-Md(儿童标准身高或体重的中位数)]/S(该年龄标准身高或体重的标准差)
评价标准为:
(1)年龄别体重Z值(WAZ)评价:WAZ2为超重。
(2)年龄别身高Z值(HAZ)评价:HAZ22为肥胖;BMI在13~15之间为消瘦,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