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指学前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1]。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社会性情感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行为发展、人际关系发展、道德发展、性别角色发展等[2]。人际交往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儿童从出生时,就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开始与周围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最初几年,儿童在家庭中度过,其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进入幼儿园后,又增加了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个体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了情感的社会性连接——依恋。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稳定的标志,也是影响儿童未来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最先提出了亲子依恋的问题,安斯沃斯等(Ainsworth & Witting,1978)延续这个研究传统,提出了亲子依恋的三种类型,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迈恩和所罗门(Main & Solomon,1990)根据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第四种亲子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孩子与母亲有亲密的情感联系。当母亲在场时,他们积极地对新玩具和环境进行探索。当母亲离开后又返回时,他们或微笑,或说话,或挪动以示问候,或用其他方式试图与母亲亲近。这类儿童把母亲当作安全的保障。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处在信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中;喜欢探索,遇到困难时,消极情绪较少,会主动向成人求助但不依赖成人;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其母亲往往是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婴儿的各种需求信号极为敏感并及时做出反应,乐意并时常与婴儿进行亲密接触。

2.逃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孩子对母亲是否在场(和自己在一起)都表现出无所谓。母亲离开前,他们漠视母亲的存在,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且只是简单地操作玩具进行玩耍;当母亲抱他时,会挣脱或扭动身体。母亲离开时,他们不反抗,很少有紧张和不安的表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不表示欢迎。但实际上,通过皮肤电测定,这类孩子当和妈妈在一起时内心是愉快的,当与妈妈分离时内心是焦虑的。

逃避型儿童的自控力和合作性较差;遇到困难时既不能坚持,也不愿意求助于成人,容易放弃;难以与同伴交往,建立良好关系。其母亲往往对婴儿的各种需求不敏感,或缺少温情,很少给婴儿带来愉快情绪。也有可能是抚养者过多,婴儿没有对哪一位特定的抚养者形成依恋。

3.焦虑和矛盾型依恋(anxious & ambivalent attachment)

这类儿童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苦恼、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到身边与之亲近时又表现出反抗、拒绝。这类孩子既渴望母亲的陪伴和爱,又不能很好地享受母亲的陪伴和爱。他们既爱妈妈,又恨妈妈。

矛盾型儿童情绪不稳定,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不信任,很少或不与同伴玩,对陌生人难以接受,不易被同伴接纳;不愿意探索,独立性差。其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但她们往往缺乏耐心,情绪变化较大,对婴儿的需要做出的反应不一致,有时对婴儿亲密,有时则表现粗暴,也常常错误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

4.紊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紊乱型依恋中,前三种类型的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在陌生环境中主要表现为:①一连串的矛盾行为;②无目的、不完整、不连续的活动;③刻板动作、不对称的运动、不适宜运动、异常姿势;④冷淡、静止、缓慢的运动和表现;⑤直接对父母表现出恐惧;⑥明显的缺乏组织性和方向性。

在被虐待和母亲患有抑郁症,或母亲遭受心灵创伤的儿童中,此种依恋类型最多。[3]

(二)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主要分为友谊和同伴群体两种关系。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的双向关系。它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幼儿期的友谊多建立在地理位置相同、有共同喜欢的活动、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同伴群体关系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有相同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

儿童在和同伴的冲突、争执中学习相互妥协和制定并遵守共同的规则;在同伴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就像一面镜子,为儿童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参照,有助于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婴儿在2个月时,就会对其他婴儿产生注意,并相互注视。但6个月之前,婴儿对同伴的反应还不具备社会性质,他们只是将同伴当成一物体,进行触摸、抓扯。

6~9个月时,婴儿与同伴出现互动,他们发出声音并对对方微笑。到第一年年末,婴儿彼此注意的次数增加,会模仿对方的动作,嬉戏活动。

1岁以后,随着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婴儿的社会互动变得复杂,同伴互动时间增长。1.5岁后就可出现互补性的交往行为,如你给我接、你藏我找等;2岁时,许多儿童花在社会性游戏上的时间比单独游戏的时间要多很多。

2岁以后,同伴互动的频率增加了,并更加复杂。这一时期,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儿童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交往,满足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在同伴性别的选择上开始表现出性别分离,女孩在2岁时已经喜欢与同性玩耍,3岁的男孩稳定地选择男孩作为玩伴。在交往人数上,女孩交往比较集中,她们不太愿意处在三者或三者以上的团体中;而男孩则会不断扩大交际网。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最初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后来就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3~4岁时,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单独游戏减少,群体游戏增加。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sex-role)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不同性别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不是性别本身所固有的,它是在生物性别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包括性别概念发展、性别角色观发展和性别化行为模式发展三个阶段。

(一)性别概念发展

儿童的性别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性别恒常性(gender constancy),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科尔伯格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将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4]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也称性别同一性,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理解男性、女性相关词汇;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是指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如能正确回答“当你长大后要当妈妈还是爸爸。”;性别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是指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当儿童获得性别一致性后,就意味着儿童完全获得了性别恒常性。儿童在2~3岁时形成性别认同,4岁时产生性别稳定性,5~7岁获得性别一致性。[5]

(二)性别角色观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性别角色观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过程。

儿童在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时,就具有相当多的社会对男、女性的期望的知识,形成了对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开始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包括角色行为、职业、特质和身体外貌等。2岁半时,他们开始知道女孩应该玩洋娃娃,要穿裙子,男孩应该玩枪、车子。到4~5岁时,他们知道了大部分有关成人职业的要求,他们期待女人成为教师或护士,认为男人应该去做飞行员或警察,到5岁时,儿童从心理意义上理解不同性别行为模式,比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高大、说话响亮、独立、自信,女性应该娇小、顺从、文静、善良、富有情感。大多数儿童能按力量维度区分性别差异,把力量大的形容词归到男孩身上,把害怕和无助有关的词归到女性身上。

(三)性别行为模式发展

儿童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的形成使得儿童性别化的行为得到发展。他们喜爱社会期待他们的性别所从事的活动和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出与之相符的行为。比如一个已经形成“女人在家带宝宝,男人出门去上班”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女孩,会在角色游戏中认真地当好妈妈,在家里会帮助妈妈带弟弟妹妹,使自己的行为与其性别角色观念相符。他们会做社会所期待的他们的性别应从事的活动和扮演的角色。儿童在学前期就能选择适合自己性别的玩具、游戏,偏好和同行玩伴玩耍,并表现出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

但研究也发现,女孩在遵从性别相适行为上没有男孩那么严格;父母往往能够接受具有男性气质的女孩,却不能容忍女子气的男孩。而且,由于大多数社会中男性的地位比女性更高,所以男女儿童都常常被男性的事情所吸引。

拓展阅读

性别角色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研究。这三个部落分别是阿拉佩什、蒙图加莫与查姆布利。研究发现,在前两个部落里几乎没有什么性别角色的差异。但是阿拉佩什部落里不论男女都表现得很“女子气”,他们温顺、被动、富有同情心,并且都有抚育小孩的责任;蒙图加莫部落里男女都很“男子气”,他们都显得阳刚、互相敌视,富有攻击性、残忍,女人们也都不喜欢生育和抚养小孩。查姆布利的性别角色则与传统社会的情况相反,这个部落里男人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心灵手巧,爱唠叨,好打扮,在家中抚养小孩;而女性则负责养家,她们独立,有进取心,不爱修饰,在做重大决定时发挥关键作用。

这一研究说明,不同的文化对性别角色有不同要求,性别角色主要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认为男人应该怎样,女人应该怎样,只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文化环境里我们的特定想法,不一定适合于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

本章小结

儿童出生,意味着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极大变化,他们不但要自己进行维持体内生活的活动,还要接受外来的声、光、温度及各种各样变化的刺激,在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中,儿童生存下来并获得了发展。

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把握是对学前儿童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学前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语言发展上,从仅能发出简单语音发展到4岁时基本掌握本民族全部语言;在情绪情感发展上,从只具有最原始的喜、怒、哀、乐等简单情绪发展到产生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在个性发展上,发展起初步的兴趣爱好和对人对事基本的态度,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与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基本信任感,这成为个体敢于放开父母的手、独自迈向更广阔生活的基础。此外,儿童进行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不但意识到性别不随年龄、情境、衣着等而改变,还根据社会文化的要求发展出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个性,并从事相应的游戏活动。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该阶段对个体一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适度期望,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教育影响,通过正面的榜样作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术语

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依恋;同伴关系;性别角色

思考与讨论

1.结合学前儿童感知觉特点谈谈如何促进其感知觉发展。

2.谈谈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对于幼儿的“好动”应如何看。

3.谈谈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

4.结合学龄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5.结合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儿童健康情绪。

6.谈谈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7.谈谈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8.结合目前社会上的“女汉子”“娘娘腔”等现象,谈谈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活动建议

观察、记录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拓展阅读

资料1

如何培养1~3岁宝宝的注意力

1.确保健康的生理状态

缺少睡眠和不健康的饮食会影响到人的注意力,宝宝还不会表达自己,父母更需要特别留意。比如,宝宝本来玩得很开心,但是突然变得烦躁不安,他可能是尿湿了、饿了、困了、冷了、热了等。

2.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人和睦,是让宝宝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只有如此宝宝才会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如果家人不和、经常争吵或父母离异,宝宝的心灵就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并在宝宝对事物注意力的专注程度上表现出来。

3.消除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要为孩子安排安静、简朴的游戏环境。不要同时给宝宝呈现几种玩具,如宝宝在玩小汽车,父母最好不要在旁边放上毛绒玩具、拼插玩具等,这些玩具会严重地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刚刚还在玩着小汽车的宝宝转眼间就对小汽车失去兴趣,盯上其他的玩具,结果是哪样都玩不了多大会儿,哪样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4.建构柔和安全的家居环境

完全安静的环境并不是培养宝宝专注力的最好环境,一些柔和温馨的声响可能对宝宝集中注意力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父母可视宝宝的情况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也可在家中多摆些绿色的观叶植物,缓解宝宝的不安情绪,家里物品的摆放要有规律、有秩序,居室安静无噪音、无过多的人吵闹、聊天等。

5.给宝宝自由的心灵空间

宝宝不喜欢的事情,注意力当然也就无法集中了。许多父母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力来为孩子做决定。比如,父母可能觉得《海的女儿》写得不错,可是宝宝可能偏偏喜欢《三只小猪》。因此,当父母给宝宝读《海的女儿》的时候,他就很容易分心了。宝宝初次搭建积木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如果父母总因为宝宝搭得不好,就着急地给予宝宝各种指导,或者干脆伸手去帮着宝宝摆弄,那么父母的唠叨与干扰就会影响宝宝的探索行为,他自然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这件事情了。因此,当宝宝专心做一件事时,不要总去打扰他,而应当给他独自安静地玩一会儿的机会。

6.用眼睛和宝宝“说话”

如果快3岁的宝宝总是记不住你说的话,你可以蹲下来,将宝宝放在身前,双臂扶着他,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他,这样能提高宝宝对你所说的话的注意力,从而记住这句话。

7.让宝宝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宝宝该放松时放松,该专注时专注。如果宝宝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宝宝就可能休息不好,心情就会很烦躁,甚至有可能造成宝宝生病等。这种时候,即便宝宝平时最感兴趣的事物对他也都没有了吸引力。

8.跟着宝宝的兴趣走

无论什么事物,即便成人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吸引宝宝,或者别的宝宝也对这个事物特别感兴趣,但是只要宝宝本身不感兴趣,他当然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某个事物,或者参与某项活动了。比如,如果宝宝喜欢球,而不喜欢书,那就和他一起玩球好了,谁说玩球不是一种学习呢,它一样能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让他在玩球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如果父母硬要逼着宝宝读书,自然只能适得其反了。

9.考虑宝宝的能力

尽量选择与宝宝年龄相适合的学习和游戏内容,这样宝宝才会充满信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否则宝宝的注意力也会很快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比如,父母不要强迫2岁的宝宝去做四五岁宝宝才做的事,比如认字。虽然有些宝宝很小就对文字感兴趣,但如果你家宝宝没这个兴趣,就不要强迫他尽早学习文字,否则,宝宝的自信心就会在这样不适合他年龄的活动中丧失,他也会因此厌倦学习。

10.及时给予鼓励

不管宝宝是喜欢唱歌、跳舞,还是喜欢玩球、搭积木,只要他做了,父母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当他再次做同样的事情时,他会更加专注,父母的表扬对宝宝来说永远都是一种良性的刺激。

11.避免单一的活动

为了培养宝宝的兴趣,父母在跟宝宝一道学习或者游戏时,要注意避免活动的单一性,最好选择那些充分调动宝宝大脑、感官和四肢的活动。此外,无论是什么活动,一定要有变化,变化的东西才能对宝宝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让宝宝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12.切忌“疲劳轰炸”

虽然宝宝的注意力需要耐心地培养,但是每次让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在学习几分钟之后,给他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

(资料来源:雷斌.培养1~3岁宝宝的注意力[J].家教指南,2006年第3期)

资料2

托马斯婴儿气质问卷

婴幼儿的气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水平,节奏性(睡眠和进食的规律),大惊小怪的程度,分心的程度,注意的广度和强度,反应阈限和适应新事物,如新的食品、陌生人以及生活常规变化的强度。据此,可将婴儿分成“平静型”“难对付型”“慢慢活跃起来型”三类。

选项:是 否

1.婴儿每天都有很长时间醒着在活动吗?

2.吃奶、排泄、睡眠和醒来都有规律吗?

3.周围偶尔发出的较大声响会使婴儿停止像吃奶这样的动作吗?

4.有新的玩具呈现在眼前时,婴儿会显出关注或高兴的样子吗?

5.改变睡眠的地方,婴儿会因此而哭闹难以入睡吗?

6.婴儿经常独自活动很长时间吗?

7.婴儿经常会使出最大的劲儿来拼命大声哭吗?

8.只有非常强烈的刺激才有可能引起婴儿惊动吗?

9.婴儿大多数时候都显得快活吗?

计分:

1,3,5,6,7: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

2,4,8,9:选是得0分,选否得1分。

分数解释:

总分8:难对付型:该型婴儿常常大惊小怪,进食和睡眠没有规律,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反应强烈。这类婴儿日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一般比较大。

4—7分:慢慢活跃起来型:该型婴儿不太活泼,时而大惊小怪,对新奇的东西倾向于消极的反应,但随着经验的增加,其反应会逐渐变得积极。

0—3分:平静型:该型婴儿情绪好,睡眠和进食都有规律,不容易产生不安情绪,容易适应环境。

(资料来源:宋时茂.心理健康测量(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6页)

[1] 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1期。

[4] Kohlberg.L.%%%%A cognitive-development analysis of chli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In E E Maccoby(Ed.),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Stand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5] Slaby R G,Frey K S.%%%%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Child Development,1975,46:84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