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personality)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
一、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幼儿期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幼儿爱唱歌,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听故事,有的爱和小朋友玩角色游戏等社会性游戏,有的爱独自玩建构游戏等智力游戏。
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新生儿时期还没有真正的个性表现,但已表现出气质(temperament)差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切斯等[1](Thomas,Chess,et al.,1974,1982)将儿童气质分为:难养型、困难型、易养型和混合型(本章末尾附量表)。研究发现:有40%的孩子属于“易养型”气质、15%属于“困难型”(在第一次遭遇到新经验时表现出退缩和低的活动水平,然后再慢慢适应)、10%属于“难养型”(儿童在睡眠和进食方面难以形成规律,面对新情境容易表现出异常的紧张反应,如大声哭、叫喊及暴躁)、35%属于混合型。这些早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对日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最初的个性差异。如,有的儿童比较随和易合群,有的则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有的孩子什么都要自己来,有的则事事依赖成人;有的儿童有强烈的探索欲,环境中任何新鲜事物都能引发其主动探索行为,有的则显得被动,需要在成人提示下才能进行探索等。3岁左右,儿童开始形成了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有的幼儿具有乐群性,有的则比较孤僻;有的能爱惜玩具,有的则随便破坏;有的幼儿自信,有的则自卑、懦弱。)他们也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明显的能力差异、意志品质差异和情感特征的差异(面对美食等**时,有的幼儿缺乏自控力;有的幼儿则利用各种手段抵御美食**,从而获得更多奖励。在情感特征方面,有的幼儿大部分时候是快乐的,而有的幼儿则较多地表现出消极情绪)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
1岁以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相区别。2~3岁时,伴随着对代名词“我”“你”的掌握,儿童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产生。此时,儿童一反过去安静、听话和较强的依赖性,而呈现个性心理的“自我”发展时期的特征(任性、力图摆脱父母约束等)。特别是在2岁左右,有一段时间闹“独立”,常爱说“我自己……”“就不……!”。心理学家称此期为“第一反抗期”。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3岁以上的儿童对自己身体器官和内部生理表现的认识得以加强,4岁后儿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和语言有了意识,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去开展活动。
在伴随着自我认识而出现的自我评价上,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还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上,而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如“我跑得快”而不会说“我运动能力强”。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往往是成人对自己评价的简单重复,而无法做出自己独立的评价。
在自我体验的发展上,儿童4岁左右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和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他们进一步体验到自尊和自信。
在自我在意志的发展上,幼儿主要从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我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策略自我控制。但,3~4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还比较差,到了5~6岁才有了一定发展。
总之,3~6岁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个性。但此时的个性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展幼儿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及时给予矫正。
[1] 张劲松:《儿童气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