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特点
免疫是机体同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保持自己完整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反应,也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个部分。其功能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防止疾病发生;及时清除已损伤或衰老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生理平衡;识别与清除体内因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以防其发展成肿瘤。
一、免疫器官的特点
免疫器官是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包括胸腺和骨髓,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以及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胸腺(thymus),位于胸腔前纵隔,主要功能是产生T淋巴细胞,将这种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转入到外周淋巴组织中,可以保持长时期的免疫活性。以胚胎期(第二个月发生)和新生儿期生长最为旺盛,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青春期达高峰,以后逐渐萎缩,被脂肪组织所代替。胸腺对学前儿童免疫功能的建立和生长发育起主导作用,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先天无胸腺的儿童往往5岁前夭折。
骨髓是出生后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唯一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脾、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等。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是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基地。经血循环进入脾脏的抗原,可被脾内巨噬细胞捕获,并刺激脾小动脉周围淋巴鞘皮质中的T淋巴细胞及红髓部的B细胞。脾脏中B淋巴细胞比较大,是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主要基地。在婴幼儿早期,其他淋巴网状内皮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时,脾脏起重要作用。
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阑尾)是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它们是身体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和衍生的场所。淋巴结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一种免疫性器官,具有过滤、增殖和免疫功能,也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场所。当细菌、异物随淋巴液进入淋巴结时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如果入侵细菌等数量大或毒性强时,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新生儿的淋巴结不易摸到,正常学前儿童的颈部、颌下、腋下和腹股沟可触及黄豆大小的单个淋巴结,无压痛。学前儿童淋巴结尚未发育成熟,结缔组织较少,淋巴小叶分隔不清,淋巴滤泡未形成,被膜较薄。至12~13岁时,淋巴结才发育完善。学前儿童淋巴结的防御和保护功能比较显著,但屏障作用较差,感染易于扩散。因此,儿童常因扁桃体炎、口腔炎、龋齿、中耳炎等疾病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以用手明显触及,常伴有疼痛的症状)。
咽部淋巴组织发达,腭扁桃腺位于咽腭弓,是守卫人体呼吸道的重要免疫器官,可以过滤病菌并产生抗体,保护呼吸道和食道不受病菌侵入。早期扁桃体腺窝及血管均不发达,4~10岁发育达到高峰。若有病菌入侵,扁桃体就会有增生肿大的现象。扁桃体炎是学前期常见的疾病。所以,幼儿园应经常检查淋巴结和扁桃体,在进行晨检、午检、晚检时,应把扁桃体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发现,早治疗。
二、免疫活性细胞的特点
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是指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产生免疫反应并有免疫能力的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K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也叫胸腺依赖淋巴细胞,是由骨髓的干细胞进入胸腺繁殖分化而成。主要分布在外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0%,T淋巴细胞更新较慢,寿命较长。经淋巴管、外周血液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
B淋巴细胞,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B淋巴细胞更新率快,寿命短。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脏的红髓中,在血液中含量为30%。主要功能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免疫球蛋白分子发挥**免疫作用。
K淋巴细胞,又称杀伤细胞,可以把结合有抗体的靶细胞杀伤和破坏。
学前儿童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战斗力不强,突破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易扩散、繁殖。所以,其抵抗力不如成人。
三、免疫分子的特点
免疫分子是具有免疫效应的物质,分为免疫球蛋白(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和补体(血清中的球蛋白成分)。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体。人体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其中IgG是人体最主要的抗体,对病毒、细菌等具有免疫活性,孕母体内的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后初乳中含有丰富的IgG,它对新生儿出生后数月内防御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产后应坚持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婴幼儿的IgG水平较低,功能较差。所以,对学前儿童要加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者的重要措施。
四、免疫力的获得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根据机体获得抗体的方式和途径,免疫力的获得方式包括以下四种。
(一)自然自动免疫
自然自动免疫(natural active immunity),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可以通过患传染病获得,也可经过隐性感染获得。如儿童患麻疹后可获得抗麻疹的抵抗力。
(二)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使机体自己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用于接种的制剂有疫苗(用病原微生物制成)和类毒素(用细菌外毒素脱毒制成)。如向机体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抗破伤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人工接种后需经1~4周诱导期方可产生;但维持时间较长,半年到数年不等,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
(三)自然被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natural passive immunity),是由母体的特异性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进入胎儿体内或婴儿体内,使胎儿或婴儿被动获得母体抗体的方式。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婴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逐渐升高。1~5岁一般是婴儿各种传染病高发时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合成量逐渐增高,抗感染能力逐渐增强,故5岁后婴儿的发病率又逐渐下降。
(四)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人体,使机体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主要用于疫情发生时的紧急预防或治疗中。由于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给的来源,因而接种后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短,一般约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