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特点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人体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由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组成。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或称荷尔蒙)来控制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其中,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因子来控制脑垂体对各种促激素的分泌,脑垂体分泌的各种促激素又控制着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因此,下丘脑被称为“激素之源”。
一、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一方面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同时,也直接分泌生长素来控制人体身高、体重等机体的生长发育。
儿童的脑垂体在出生时已充分发育,1~3岁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生长迅速、机能活跃。它所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促蛋白质合成、软骨和骨生长、降低糖利用速度、加强机体对脂肪的利用等重要功能,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学前期,如果生长素分泌不足,可造成侏儒症(骨龄、出牙及囟门闭合明显延迟,身高较同龄儿童低30%,成人后身高不及130cm。但身体各部分比例较匀称,智力正常);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生长发育过快,患巨人症。青春期后,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就会患“肢端肥大症”(骨变粗厚,尤其是位于肢端部分的骨明显增多,手大、脚大、指粗、鼻高、下颌突出等现象)。在昼夜间,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睡眠时分泌量增加。由于学前儿童的睡眠时间较长,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较多,加速骨骼的生长发育。
二、松果体
松果体约豌豆粒大小,位于丘脑下部,能加速整个机体和神经机能的均衡发展,具有促进身高、抑制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已知的松果体激素中,研究较多的为褪黑素。褪黑素的分泌规律成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分泌减少,黑夜合成分泌增加。褪黑素可降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含量,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释放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延缓性成熟。
学前期是松果体迅速发展时期,0~7岁逐渐增大,身高伴随松果体的发展迅速增长。10~14岁后,腺细胞逐渐减少,青春期开始萎缩并钙化,生殖系统开始发育,身高增速减缓。
三、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气管上端甲状软骨两侧。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可以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影响骨骼和大脑发育。甲状腺分泌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相关生理功能。
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会使人体代谢缓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缓,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学前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患上“克汀病”(呆小症)。主要表现为身材矮小,性发育停滞,躯干长,下肢短;反应迟钝,智力低下,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和言语障碍。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要原料。缺碘会影响学前儿童甲状腺功能,阻碍学前儿童的正常发育。
如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将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使中枢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出汗多,情绪易激动,多语失眠,身体消瘦,甲状腺肿大。正常大小的甲状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肿大时脖根变粗,颈部变形,俗称“大脖子病”。患儿眼睛会突出,很少眨眼,所以该病又叫“突眼性甲状腺肿”。学前儿童患此病的概率比成人少,且大多为6岁以上学龄儿童。甲亢可通过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四、肾上腺
位于肾脏上部,分为髓质和皮质两部分。皮质分泌的激素主要调节水、电解质、糖、脂肪的代谢,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并增强身体对有害刺激(过敏、炎症等)的耐受力。
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血管、淋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内脏平滑肌的松弛、肝糖原的分解密切相关。
近来,精神神经内分泌学和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对大脑的外在或内在感官刺激(内脏感官系统的直接刺激,如疼痛、血压等;外部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刺激)可通过HPA(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导致皮质类固醇增加,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如类固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可导致海马体神经细胞丧失,进而对记忆和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使免疫力出现大幅度下降。[1]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可导致其记忆和免疫力的下降。可见,个体生长经历的差异可转化为大脑功能、甚至结构的差异。
[1] 杨一鸣:《从儿童早期发展到人类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