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
1.开展学前教育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前教育变革的要求
纵观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发展的源泉,是改革教育实践的动力,是成就教育家的平台,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根基。社会的发展越迅速,教育变革的要求越深刻,教育研究的迫切性也就越强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11年2月,《山东省学前教育普及计划(2011—2015年)》指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5%,经济发达地区达到85%以上。
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适龄儿童提供了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同时也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已成为今后发展学前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研究,遵循学前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变革的要求。
2.学前教师参与学前教育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1926年,Bukingham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一书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于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便成为一种理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目前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学前教师参与学前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破除教师群体对“研究”的迷信,进一步激发教育研究的积极性,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学前教师参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助于教师掌握学前教育发展形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确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行为,运用正确的方法、措施、途径,降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
学前教师参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助于教师扩展教育知识,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教育研究,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地学习、钻研教育理论,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使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的知识得以不断地扩充,自身专业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学前教师参与学前教育研究,还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审视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位学者曾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成功,但他也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总是会得到答案的”。
3.重视学前教育研究是当前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教育研究对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重视教育研究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滕豪斯(Stenhouse)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订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02—2007年教育部战略目标中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
美国对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视可谓国际典范之一。2000年,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水平,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政策委员会与教育研究改进局根据国会的要求,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征询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先后召开了50次讨论会,参加者有家长、教师、企业界人士、学生与研究人员)、认真审议的基础上,提炼出七项教育研究国家重点,由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研究国家重点》。其中第一项重点就是重视学前教育及教育研究:“改善幼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使所有孩子都能入幼儿园,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并能在初等与中等学校学习取得良好成绩。”文件从实验研究的成果、当代脑科学的发展与现今学前教育的质量等方面阐述了学前教育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前教育须着重研究的问题,例如,孩子是如何发展与学习的?教育幼儿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如何为全体儿童创设富有刺激性的学习环境?从其他国家可学习哪些成功的经验?高质量的幼儿保育与教育内涵是什么?如何吸引与稳定托幼机构高水平的师资与辅助教职人员?家庭与社区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学习?……近年来联邦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多方面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一切,对于提高美国学前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
总之,加强学前教育研究是当代社会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学前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是学前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概括地说,学前教育研究的价值最终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成事——促进教育理论建设,形成学前教育理论体系;改进教育实践,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成人——提升研究人员素质,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学前儿童健康发展,培养未来社会新人。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教师应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学前教师应具备的研究素养
研究素养是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开展学前教育研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践者在教育研究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作为学前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1.教育研究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学前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保证,是教育研究顺利实施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追求真理的精神。研究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揭示规律。学前教师应将教育研究与发展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树立“研究兴园”、“研究促教”、“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意识,以教育研究为己任,自觉地把教育研究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敏锐地发现并积极主动地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探索。
(2)严谨治学的态度。教育研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前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求真务实,遵循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教育的内在规律,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集体协作的精神。教育研究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等的复杂性,加之当今教育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性,决定了过去那种单兵独将、个体户式的研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是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多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地联合攻关。因此,学前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必须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尊重他人,保证教育研究的顺利进行。
2.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学前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这是学前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必备的理论素养之一,学前教师应全面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史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并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实践知识,从而保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
(2)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这是保证教育研究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学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研究意义,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表述、评价,从而保证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研究。
(3)相关学科知识。学前教师从事教育研究,除需要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研究专门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如从事学前德育研究的教师要具有德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研究的教师要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学科理论与知识,从而保证建立起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以拓宽研究的视野,取得研究的实效。
3.教育研究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学前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必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教育研究的质量与效果,主要包括[9]以下内容。
(1)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开端,学前教师应具备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有研究前景和发展可能的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并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甚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2)反思追问的能力。叶澜曾指出:“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学前教师应将教学、学习、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反思追问,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3)开拓创新的能力。学前教育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就需要学前教师必须具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成果、开辟新领域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4)实际动手能力。即教师能运用某种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检索文献资料能力、交流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二是具体操作能力,如确定论文题目、制订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调查问卷表、进行教育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
(5)组织协调能力。学前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规划、协调、管理、控制能力,从而科学地制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协调好课题研究团队,筹措研究经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指导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对课题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6)分析评价能力。即教师应具有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或研究成果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