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概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研,即钻研;究,即仔细推求;研究,即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由此分析,研究是指人们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以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活动。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等诸多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表现出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特征;同时,作为教育的对象,学习者(学生、学前儿童)也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既具稳定性又有一定可变性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既要遵循社会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又要探究教育内部规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问题予以分析、解释、预测和控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1]

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与科学研究理论;方法技术——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如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等。

对于教育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一种发现、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②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从而更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③它是采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2]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研究就是研究者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以揭示学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学前教育实践的问题、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活动。

例如,为培植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者针对幼儿园过多强调“接受学习”,把“接受学习”置于中心地位的现状,提出从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入手,以幼儿园大班的4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培养策略及其支持性环境建设,最终得出结论:“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学前教育研究。[3]

再如,2011年,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组织星级幼儿园业务园长等人员开设了“幼儿园反思性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要求参加者提前自学有关反思性教学及反思有效性的理论及经验文献;结合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反思性专题研讨。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通过幼儿户外体育游戏及集体教学活动观摩,开展实例反思研讨活动,提高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意识和能力。种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学前教育研究。[4]

学前教育研究人员既包括具有专业理论的教育研究人员,也包括教育工作一线的广大教师。随着教育研究作用与功能的日益凸显,学前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主力军。

学前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与教育专家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专家研究侧重在描述和解释“是什么”的问题,多为基础研究,学前教师的教育研究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注重解决“怎么做”,多为应用研究;教育专家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之外”研究学前教育,而学前教师置身于“教育之中”,是教育研究的参与者;教育专家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教育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学前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教育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育工作。但就本质而言,学前教师的教育研究与教育专家的研究都是为了“求真向善”、“成事成人”,没有区别。学前教师与教育专家应加强联系,以更好地实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的价值。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任务

教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教育领域内存在或出现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国内外教育的比较,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建构教育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在这一总任务的指导下,学前教育研究具体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总结学前教育的历史经验

自1840年德国儿童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历史遗产。学前教育研究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历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用来指导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人们不断形成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学前教育研究也要对此进行反思、总结,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例如,研究者在对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述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幼儿教育科研观探寻及其启示》等,都属于此研究范畴。

2.研究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益,促进社会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对教育现状的研究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凡是教育现实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应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者可进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学前自然主义课程研究等;另一方面,研究者还要开展学前教育当前状况研究,了解学前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经验与困境,如义务教育的推进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影响研究、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某市农村学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研究;同时,研究者还应积极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针对学前教育的观察、调查、实验等,探索学前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途径,揭示学前教育的客观规律,指导学前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学前教师对学前儿童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等。

3.预测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才成长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就要求学前教育研究有一定的超前性,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情况来预测教育的未来,以便向教育决策人员提供有关未来社会人口、人才需求、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的资料和种种可行性方案,为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服务,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实践进行具体指导,使学前教师能及时完善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培养出适应未来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进行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汲取别国之长,为我国学前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例如,政策和立法保障对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起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等对发达国家相关成熟经验和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探索经验进行介绍和分析的系列文章,对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赵小段基于教育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分类的进展进行了归纳,然后根据其他的分类标准简要介绍当代国外教育研究的新类型,从而为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6]

同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共同规律和差异性,也可以开阔视野,形成新的学前教育观念。例如,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的黄遒毓教授在2005年中国OMEP(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会议上发表的《从图画书看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一文中,通过对中外图画书的比较,展示了华人家庭与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种种区别,引发了对现代教育的思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