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选择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课题。要真正选择一个既有较高价值,又适合研究者的实际状况还能够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并不容易。为保证教育研究的质量,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该符合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一)课题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教育研究课题应是他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为此,要把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以往教育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指导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否则,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教育研究课题还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价值可以从课题本身的价值和课题对研究者的发展价值两个方面衡量。

课题本身的价值是指课题所包含的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和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价值,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中理论价值又称学术价值,是指课题对于发展教育理论、完善理论体系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价值是指课题能否解决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升教育实践质量。例如,课题“学龄前儿童全脑型体育教育的实验研究”,旨在改革传统的“左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确立“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均衡地发展学龄前儿童双侧肢体运动技能,更好地开发其运动和智力潜能,培养“全脑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5]一般来说,好的教育研究课题,既可以是具有理论价值,也可以是具有应用价值,更可以是两种价值兼而有之。对于学校(幼儿园)和教师来说,选择课题更多考虑的应是应用价值,因为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题对研究者的发展价值是指课题对于研究者来说能否引出一系列后续研究的课题,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与成果。例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七五”课题“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不仅为全国幼教改革提供了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还确定了“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研究”课题,被批准为中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八五”项目;课题组成员还申请了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的“八五”课题“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等,体现了“七五”课题对于研究者的发展价值。[6]

对于刚开始从事教育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最初选择确定课题时可能不能兼顾课题本身的价值和对于研究者的发展价值,那么在选择课题时首先应结合自己的专长、兴趣、教育实际考虑课题本身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然后结合兴趣、实力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形成研究特色,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二)课题要有科学性

课题的科学性是指课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课题的表述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选择课题首先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教育研究课题应从教育实际出发,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例如,“九五”规划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创业情况突出,增办寄宿制幼儿园(班)的呼声成了社会形势的需要。针对于此,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组织递交了题为“一园两制模式研究”的申请,最终获得批准。三年之后,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鉴定,书面材料后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引起了积极的反响。[7]

教育理论对选择课题起着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没有理论指导的课题起点低、盲目性大,研究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选择课题还应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例如,课题“学龄前儿童全脑型体育教育的实验研究”就是紧跟脑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依据全脑教育理论与方法选择与确定的,最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课题的科学性还要求选择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能太宽、太大、太复杂,表述要清晰,要有利于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校(幼儿园)和教师来说,更应立足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不妨先多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从微观课题做起,逐渐拓展出系列课题,构建起课题群,形成研究特色。

(三)课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教育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

从主观方面看,研究者应具备课题研究必需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研究经验与能力,如果是团体研究,还应考虑课题组成员的配合和团队协调等因素。从客观方面看,开展课题研究应有必要的资料、工具、设备、经费、时间,应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例如,针对目前不少农村园和民办园有相当数量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在岗教师,某幼儿园拟以“非专业教师园本培训模式研究”为课题展开研究,但虽然其所在地区有一些“非专业教师”,该园真正的“非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却微乎其微,因此,研究者试图作“模式”研究是不现实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择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研究者必须充分重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不断提高课题水平,使教育研究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发展。

研究者(尤其是教师)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时应努力做到:第一,要有教育研究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注意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第二,要不断提高教育研究素质,经常深入教育实践开展调查研究,能够透过教育现象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第三,要加强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加工处理,及时了解与掌握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发展动向、存在问题,由此生成新的研究课题;第四,要通过跨学科阅读,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进行合理借鉴,从中发掘、选择、形成教育研究课题;第五,要有意识地浏览网页、电视、报纸、杂志,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通过分析总结提出课题;第六,要加强与教育专家的联系,通过咨询交流获得一些前沿的有价值的课题,并注意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择课题。

对于学校(幼儿园)和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刚开始从事研究的研究者应该选择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能直接用于教育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研究经验的积累,研究能力的提高,再逐渐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附:选择研究课题(主题)应考虑以下问题。

选择一个主题——帮助你作出选择的问题

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主题,还是一个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的主题?

不管是哪个主题,你能否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对该主题的兴趣?

你所具备的时间和资源能否处理该问题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

在你的日常工作中,你能否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

该研究是否合乎伦理?

——格伦达·麦克诺顿等:《早期教育研究方法:国际视野下的理论与实践》,1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