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一)方法的分类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对方法进行分类。

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大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例如,美国的J.D.尼斯比特在《教育研究法》一书中,依据对变量有无人为控制,将研究分为实验法与经验法,后者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个案研究。

又如,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自然研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自然进程进行的研究。

还有依研究所描述的状态,将方法分为三类:历史法是研究过去的方法;描述法是研究现在状况;实验法是说明预测未来的状况。

另外,还有依收集事实材料的途径,将方法分为历史法(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例如,陈震东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有交叉重叠的情况存在,而非绝对的。特别是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由于教育现象总是错综复杂的,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常须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里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事实材料收集的角度对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

(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简述

1.历史法或文献法

历史法或文献法亦称资料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从而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它是以研究过去的历史事实为对象,即前人或同代人已经发生的并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形成文字的教育现象为对象,主要手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方法可用于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或研究某个教育家或教育流派的思想、理论观点等。历史法须在广泛吸取前人(或同代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吸收消化,进而利用和创新,研究目的在于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又是任何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步骤和条件。正是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研究者才得以确定研究课题与方向(详见本书第八章)。如关于对老解放区保教工作的研究,又如对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等。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做周密的观察,同时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后者是自发和偶然的。而科学观察则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方向。科学观察的优点在于:占有第一手材料,研究者要亲身深入研究现场,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现象做实地观察,直接、客观地了解其现状,特别是显露于外的行为表现;研究对象或现象处于自然状态中,表现较真实;研究方法比较便利易行。观察法以教育现象的自然发展过程为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来收集实际情况的材料,感性认识强。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也存在着不足,即研究者须等待所要研究的现象出现,比较被动;因其不能改变对象的活动条件,往往只能观察到表面现象,不易深入事物的本质,探明因果关系。另外,运用观察法时,研究范围和规模通常比较小。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周密地了解教育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现实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或成绩及其可能的原因,通过调查到的大量事实,概括出教育的规律性,探求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亦称间接观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将调查法与其他研究方法加以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它的特点。它与历史法相比,历史法是以研究过去的历史事实为对象,调查法则以研究当前的事实为对象;与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研究者亲身深入研究现场或实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做直接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调查法则往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反映研究对象或现象的材料,往往是第二手材料,这样,研究范围相对要广泛得多,而且材料的收集比较快捷;与实验法比较,实验法需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一定的人工控制,调查法则不加控制,是在自然进程中进行的,因而比较便利易行,但一般不易揭示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因果关系。可以将调查法看作在自然进程中运用间接方法考察教育现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项调查是美国的赖斯于1892年做的关于“小学生拼写练习的调查”。赖斯把美国小学生每天花在拼写练习上的平均时间和每所学校学生的拼写成绩等资料统统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生的拼写成绩与拼写所花的时间并无联系。

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调查法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4岁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家长教养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调查”“幼儿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等。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教育实验是一种经过特别安排的适应并控制研究对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某种教育、教学的内容或途径手段的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教育影响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或假设是否成立及其实际效果。开展教育实验研究,研究者需根据自己所提出的目的,创造或改变必要的条件,以便引起或改变某种现象,研究过程中要突出某一实验因素的影响,同时排除另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并获得准确的结果。例如,天津有位教师研究“音乐对幼儿午睡作用的探索”,其实验设计是:幼儿午睡时不播放音乐14天,观察记录幼儿睡眠情况;幼儿午睡时播放摇篮曲14天,同时做观察记录,然后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睡眠的效果。这里的实验因素是是否播放摇篮曲。在实验过程中,对前后两个阶段的其他睡眠环境条件做严格控制,教师的语言、态度等也要做到基本一致,从而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即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观察播放摇篮曲对幼儿睡眠的影响,确定随着这一条件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现象的变化。又如,有人根据幼儿园实践的需要,提出“坚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是否会提高幼儿体质”的研究课题,通过实验得到结果。

实际上,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须进行严密的观察。实验法与观察法的区别在于:运用观察法时,研究者是考察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因而要依研究目的、计划,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对现象做周密、细致、准确的观察和调查,不加任何人为干预,即“待物以变”,等待研究现象的出现从而观察之;而实验法是研究者改变某些条件,控制另一些条件,在这种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即“致物以变”。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作精细的观察,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更富于创造性。正如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实验宛如把现象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时让这个发生,有时让那个发生,如此,在人工的、简化的组合中确定现象的真实联系。”

教育实验法因其能够控制条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因素,观测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因而有助于探明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向着精确化方向发展,具有很大优越性。然而,教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不易做到完全地控制实验条件,要简化实验因素,突出单一因子,排除干扰比较困难。同时,过于人为的实验会脱离真实的生活情景,所得结果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也不易推而广之。幼儿教育实验往往是在日常生活情景下进行的,即采用自然实验法。

以上简要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有交叉重叠的情况。一般地说,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象适用于不同的方法,无所谓此高彼低、此优彼劣。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应根据研究任务,选择适宜方法,收集能够反映所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真实材料。研究还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便全面了解情况,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表1-1 四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