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独生子女现象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在家庭人口生育方面制定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即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具体政策执行的办法有:汉族城市居民无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居民如果第一个生的是男孩,不能生育第二个孩子,如果第一个生的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孩子,但无论第二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能生第三个孩子;少数民族城市居民无论第一个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生育两个;牧区少数民族居民无论第一个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因此,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城镇汉族居民家庭中。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人口控制最严格的时期,“独生子女”一词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热潮。就字面意思而言,“独生子女”指那些终生无兄弟姐妹、其父母只生育了一个的孩子。在英文文献中,指称这类人的概念有两个,即“Only Child”和“Single Child”,直译过来就是“唯一的孩子”和“独一无二的孩子”。[1]如果出现老二的出生时间与老大的出生时间间隔较长的现象,家庭或许在短期内只有一个孩子,但只要家长早已准备生育第二个孩子,那么这样的家庭也不是独生子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