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关系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气氛、秩序和稳定程度,对所有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对子女尤其是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子女,影响尤为重大。

(一)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夫妻双方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和睦家庭的基石,也是照亮孩子成长的明灯。

从生理角度讲,学前儿童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发育的阶段,大脑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这些都会在儿童期定型。如果这段时期他们整天生活在一个争吵、谩骂、打斗、摔东西、受惊吓的环境中,对他们大脑的发育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受虐待和创伤性的经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成长,左右他们的心智发展。而且夫妻的争斗越严重,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从心理角度讲,长期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使学前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过于叛逆,尖酸刻薄;有的则内向、封闭、自卑,没有自信;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心理扭曲。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环境。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入人世,就要担负起完整的责任,让他们在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夫妻两人要正视夫妻关系问题,不仅将处理夫妻关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还必须要考虑到夫妻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夫妻与孩子三者之间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的关系,三个人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也就是说,三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应该是相等的。这样的关系,才会平衡,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夫妻之间关系过于亲密,孩子被疏远或被冷落,那么孩子就会孤独、失落,缺少安全感,长大后容易情绪低落,对人缺乏信任,习惯与人保持距离。而目前常见的一种家庭关系是:丈夫忙于工作应酬,居家时间太少,夫妻关系冷淡,而母子关系过于亲密。这种家庭模式的弊端也不可小视。父亲“存而不在”,会带来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妻子感情失落,会通过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来获得补偿。这样的模式,大多会加重孩子的“恋母情结”,孩子易形成依赖型人格特点,独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

其次,夫妻关系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家庭就是孩子的小社会,父母之间的相处,就是孩子的一门潜移默化的“修养课”。孩子在这里,本能地向父母模仿学习,形成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夫妻恩爱,相互尊重,孩子也多彬彬有礼,富于爱心。在和睦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有稳定的安全感、归属感;性格多乐观、自信、诚实,遇到困难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果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多,一方或双方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品行不端,这种不良的榜样会对孩子形成反面教育。家庭中吵闹、冷战,充满负面情绪,孩子会压抑、恐惧、自卑,或形成对立、仇恨情绪,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严重者,孩子会从家庭之外寻求慰藉,出现早恋,染上网瘾等。

希望那些婚姻不够和谐的父母们,注意在以下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

第一,珍惜家庭:共同营造乐观、豁达、潇洒的生活氛围,维护家庭的健康发展。

第二,夫妻和谐:相互接纳,同心协力,不因职位、薪酬等变化而看不起对方。

第三,情感交流:养成每天谈心的习惯,夫妻不留隔夜话,可促进孩子学会与父母多沟通。

第四,期望适度:对生活伴侣和孩子都不要期望过高,可以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创造条件。

第五,相互尊重:共同变老是婚姻的实质,相互尊重、爱护到永远,比金钱、地位都重要。

第六,平和真诚:财富、地位可能失去,只有家庭真情是无价之宝,要用平和真诚来捍卫。

(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直接动力

亲子关系因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而稳固不可冲击,一旦产生就无法被外力所改变,它是家庭关系中影响学前儿童成长的最直接因素。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不仅影响儿童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情绪。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个环境,亲子关系是他们遇到的最单纯的关系之一。对于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父母使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得以延续的唯一关系。

大部分父母认为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或是即使意识到关注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却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发展、有个性且同时需要人照顾的个体。没有谁一开始就是熟练的、合格的父母,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掌握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亲子教育方法。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在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新变化时束手无策。

处理亲子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冷漠、压抑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退缩,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是关注到的行为表现他们都能很快吸收并表现出来。父母晚睡晚起,孩子也会变得散漫;父母爱大吼大叫,孩子也会躁动不安。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孩子起到了积极向上的影响。

第三,父母双方都要重视亲子关系:一提到亲子关系的处理,更多人想到的是母亲的责任。虽然母亲十月怀胎,经历千辛万苦生下孩子,母性和传统观念让母亲同子女更亲近,但是父子(女)关系在儿童成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现在提倡父亲多参与亲子关系互动,以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和责任感的形成。

第四,尊重孩子的人格: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的、有个性的个体,父母要尊重其人格,不是将其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处处支配他们的活动,压抑他们的需求;也不能抱着“树大自直”的态度,在孩子需要帮助、指导的时候置之不理。

第五,正确地给以强化:儿童的行为需要不断强化才能得到发展,强化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如果父母为了省事、见效快,而多采用物质强化甚至不恰当的手段,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良好的祖孙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祖孙关系是因生命延续产生的另一种家庭关系。老年人本来已是垂暮之年,生活趋于平淡,新生命的诞生又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怜惜。在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孩子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的人,甚至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长,隔代家庭中的祖辈更是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因此,祖孙关系处得好就会成为家庭生活的润滑剂,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反,若处置不当就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影响三代人的和谐关系,妨碍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祖孙关系的类型不同,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不同。关于祖孙关系的类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纽嘉顿和威因斯坦就对此做过研究,并将它划为五种类型:正式型、寻乐型、智慧型、代替父母型、保持距离型。所谓正式型,指祖父母对孙子女十分关心和爱护,但一般不干涉孙子女的生活;寻乐型指祖父母将孙子女看作取乐对象,在这种交往中,他们都获得快乐;智慧型指祖父母注重对子女的知识传授;代替父母型指祖父母对待孙子女生活和学习全面参与;保持距离型指祖父母与孙子女一般不接触,只有在家庭成员必须聚在一起时才偶尔相见。祖孙关系类型不同,说明了祖孙之间的交往类型不同,也反映了祖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看法不同。尤其是智慧型的祖孙关系,属于这类型的祖父母一般比较关注孩子的知识的获取。正式型祖孙关系的祖父母对孩子十分关心,但不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这既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良好地成长,也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替代父母型的祖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参与度都很高,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四)良好的兄弟姐妹关系可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兄弟姐妹关系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一个子女同其他子女之间由于亲情血缘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作为同代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比他们同同学、朋友的感情更深厚。但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包含兄弟姐妹关系的家庭相对减少。拥有兄弟姐妹关系的一般为农村或少数民族家庭。在多子女家庭,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或父母的个人偏好会导致父母对待不同子女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使兄弟姐妹关系成为各种家庭关系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关系,处理得好,能够锻炼每个子女的各种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不好不仅会损伤每个人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由于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差距不大,因此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基本处于父母的主导之下,父母在对每个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以及处理他们之间的问题时,往往会不断地灌输作为哥哥姐姐应该怎么样、作为弟弟妹妹应该怎么样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剥夺了每个子女自己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国外不少国家是鼓励生育的,一般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如对待孩子采取宽松态度、让孩子自己处理同兄弟姐妹的关系等。当然,前提是父母对待每个子女应当是平等一致的,采用相同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子女之间不至于相互嫉妒、抱怨。

思考题

1.家庭结构与学前儿童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对学前儿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家庭关系指的是什么?家庭关系对学前儿童有哪些影响?

3.独生子女家庭如何有效地减少“独生”的弊端?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7

[2] 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家教指南,2003(2)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7

[4]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7

[5] 刘宝驹.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6)

[6] 刘宝驹.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6)

[7] 田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离婚率与离婚方式探析.比较法研究,2004(6)

[8] 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9] 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