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结构的含义与类型

(一)家庭结构的含义

家庭是通过血缘、姻缘或收养关系组合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就是家庭诸分子(即家庭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家庭结构包括家庭有哪些成员、成员有多少、成员的辈分、成员是否齐全和家庭的规模大小等。[1]家庭结构包含人口要素和代际要素,并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

分析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必须先考虑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家庭结构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结构并不是家庭人口数目或家庭代际层次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家庭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才组成一个个有生机的家庭。

简单来说,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其中既有横向的组合,也有纵向的组合。横向的组合是指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形式,如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纵向的组合指代际之间的联系方式,如父子、母女关系、祖孙关系等。家庭结构是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统一的组合形式。家庭结构包含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家庭人口要素,相关的问题是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家庭规模大小如何;二是家庭代际要素,相关的问题是家庭成员的代际分类是怎样的。不同的家庭人口要素、代际要素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因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模式。[2]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

家庭结构的类型划分有很多种,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之间的关系最能对学前家庭教育及学前儿童本身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书涉及的家庭结构主要是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两种。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人口数量少(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三人),家庭成员的辈分数少(只有两辈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成员之间具有血缘或爱情关系),家庭的内聚力比较强。[3]

核心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密切。由于家中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父母与子女的直接交往比较多,父母有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更好地了解孩子,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易于树立起父母的权威。

(2)教育者容易做到步调一致。父母作为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生活经历的教育者,其教育观念和方式较易统一,这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加之没有他人可以依赖,父母必须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全面负责,使他们具有教育的自觉性和迫切感,力求共同分析和研究子女教育问题,这样更容易做到步调一致。

当然,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这种结构的家庭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如果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就必然会影响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减少和孩子接触的机会,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4]

主干家庭的特点是人口数量较多(一般最少会达到四人以上),家庭成员的层次较多(三代人),家庭规模较大,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至少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或翁婿关系)。

主干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

(1)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减轻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的压力。祖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加上其自身的育儿经验和隔辈亲的感情,他们在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方面会更加深入细致。

(2)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照顾将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中的老人需要子女的照顾,孩子容易从父母身上学到尊敬老人、关心照顾老人的好品质。

(3)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主干家庭人口多,成员层次也较多,加上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社会化的意识。

但主干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可能不一致,导致各成员在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成员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方式等,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听谁的,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的双面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