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中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一)遗传因素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生物前提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也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成长的生物前提,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遗传素质中听觉感受性较好,对音乐、节奏较敏感的孩子,将来在音乐艺术方面可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遗传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属于较内向、好静、好思考的孩子,将来在研究领域、思辨性质的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好一些等。若家长盲目地相信那些“只要有良好的教育,我想让孩子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的论说,那么就陷入了“教育决定论”的怪圈。完全无视遗传的作用,不顾及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气质类型,家庭教育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家庭环境和亲情因素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童年生活的美好,更要让他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之大。父母应尽量为儿童营造一个游戏的环境、阅读的环境、艺术的环境以及能使儿童的天赋得以自由发展的环境等,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在这几方面做得不够深入。

对于人类生活而言,亲情不仅是情感世界中最美好的寄托,也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因素。亲情是维系家庭成员的纽带,若亲情这一纽带松懈了、不存在了,势必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试想,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关心他们、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们、不去用心教育他们,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那么无论孩子多大,对父母也不可能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何以去爱祖国、爱民族、爱他人?亲情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再忙碌的父母也应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这与父母对孩子是否严厉并无直接关系。父母的严厉,孩子可能在短期内难以理解,但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父母的苦心。然而,严厉的父母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体罚孩子。体罚不仅伤害儿童的身体,更严重的是,它对儿童的心理伤害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甚至是一辈子。体罚是父母无能的表现,轻者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重者可能会给家庭和孩子本人造成永远的伤害。精神病理分析研究表明,成人抑郁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与他们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联,包括在童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9]

(三)教育因素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却可以找到共同点,即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当等。

1.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蒙台梭利说过,家庭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条通往知识、获取智慧的通途。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手段的应用,都不应该脱离这一目标而存在。然而,现在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将孩子“通往知识、获取智慧”之路,简单而狭隘地理解为让孩子接受智力教育,或者直接地理解为让幼儿提前识字、做数学题、背外语单词等。父母最应当做的事,如尽量多了解、掌握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知道自己孩子对什么特别有兴趣、擅长什么、哪些方面弱一些等,父母做得却很少,因此,“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2.家长的教育手段单一,成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子女总是依附于父母,在父母的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附属品,因此,家长认为体罚孩子是“天经地义”。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直到今天,“不打不成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和“棍棒之下出孝子”等观念依然存在于不少家长的思想之中,更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体罚仍然是多数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

案例

亲生父亲打死5岁儿,只因孩子不吃饭

2009年初,张少斌将5岁的小儿子从妻兄处领回后,因不满妻兄收取1.5万元抚养费,且感到小儿子与自己关系疏远,故经常辱骂并以木棍、铁衣架殴打小儿子。同年10月10日中午,张少斌酒后在其暂住处屋内,见小儿子又不肯吃饭,遂用右手背击打小孩腹部,后又拿树条、铁衣架殴打。小孩被打后出现呕吐、脸色发紫等症状。张少斌当天下午在单位上班期间,接到妻子电话得知孩子不停地呕吐后,曾回暂住处看望儿子,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至当天深夜,因见孩子呕吐不止,张少斌夫妇遂将孩子送至医院,但孩子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10]

体罚等暴力行为带给孩子的悲剧每年在我国都有发生,又何止此一例呢?当然,大多数父母也意识到不能用暴力来教育子女,但由于他们不懂恰当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一遇到问题还是习惯性地使用体罚。特别是当孩子在书面学习活动中不尽如家长之意时,使用体罚似乎成为他们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当孩子不会背诗、记不住外语单词、做不出数学题时,父母动辄“棍棒伺候”,要么“男子单打”,要么“女子单打”,最可怕的就是“男女混合双打”,孩子苦不堪言。此时,父母实际上成了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3.父母的期望值高,但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妥当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对孩子的未来有期望是对的,但这样的期望应建立在对孩子充分、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期望应当是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如果期望值过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不得当,悲剧的发生就在所难免。据北京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的数据显示:中国20%的儿童有抑郁症。专家在分析原因后认为: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二是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得当。

案例

2005年12月24日晚,郑博的母亲秦某教3岁的儿子认数字“1、2、3、4、5”,但儿子读了一遍后,就无论如何不再开口。性急的秦某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又操起一根木棍,痛打儿子。这一幕被刚好回家的郑海现看到,他制止了妻子的行为,表示由他来教育。但是,生性倔强的儿子仍不肯多念。脾气暴躁的郑海现顿时火起,也操起木棍朝儿子的脑袋打了两棍。孩子放声大哭,但父亲并没有停手,木棍相继落在了郑博的脸上、手上、屁股上。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晚11时,郑博突然大声喘气,脸色也变得难看,父母连忙把儿子送到附近的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此时,郑博已死亡。经鉴定,郑博是因头部遭打击,颅脑受损后引发呕吐,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导致死亡。除了头部的致命伤外,郑博四肢、臀部等部位多处受伤。[1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大量研究早已告诉我们: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年龄越小,因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故机械模仿的成分越多。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以暴力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用暴力对待他人,这是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父母暴力对待孩子的潜台词就是: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虽然教育学上一致认为“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点必须牢记:父母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必须以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无能的父母使用暴力教育孩子,聪明的家长则用智慧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