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但其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起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因为这个阶段是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更是多数家长最关心怎样教育孩子的时期。然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此时家长大多比较关心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却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对孩子实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自己和家庭、孩子的现状如何。也就是说,家长可能只关心面对一个小孩子应该怎么办,而很少思考“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合理性在哪里”等。为什么要强调家长应思考这些问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很难的。所以,面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长不仅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而且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今天的家长要想做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不仅必须了解个人的儿童教育观是什么,还应该认真地、尽自己所能地去分析自己的这些观念是怎么来的。当然,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就更有必要去认真探讨这个问题了。
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它既有家长对自己童年接受家长教育的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又有他们在成年后对家长教育自己整个过程的理解、概括和反思,也有他们成为父母后主动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自己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还可以模仿周围各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经验等。每一个家庭或者说同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双方,他们所表现出的儿童教育观念都可能存在着不同之处,但总体上,从其教育观念形成的途径和过程来看,其相似性还是比较高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大致过程。
(一)来自童年的家庭影响
一个人在儿童期接受家长的教育影响所留下的印迹应该是深刻的,但是在当时他(她)却很少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即便偶尔有一些想法,也不会与日后自己成为父母这件事产生太多的联系。可是这些记忆会在他(她)的头脑中长期保存,特别是一些、特殊时间段所发生的关键事情会给他(她)留下深刻的印迹。因此,一个人在成年后对儿时父母教育的回顾,主要是沿着两个路径思索的:一是对自己童年成长经历的回顾与评价;二是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眼下他(她)自己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比如,在他(她)即将或者已经成为父母后,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并总结、反思、归纳着父母在对自己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哪些影响是积极的,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益的、有启发的,这些就应该是自己在教育子女时应当吸纳的、可取的;哪些影响是消极的,是对自己的成长不利的,甚至是对自己有所伤害的,那么这些在自己当家长后应避免发生。例如,著名学者于丹在教育女儿时就有对自己童年所受教育的影响。作家丹青曾在《莫愁·智慧女性》中撰文写到,于丹出身于书香门第,从3岁起就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练习书法、背诵《论语》、熟记唐诗等,被教育界认定是早教成功的典范。但于丹觉得自己小时候是寂寞的,寂寞到只能对日记本说话。她决定不让女儿重走自己的人生路。于丹决定不强制性地告诉女儿她该做什么。因为,孩子是带着童话的思维长大而成人却是带着科学的思维生活的。因此,于丹相信女儿会长大,当天真渐渐远去时,她会变得坚强、勇敢,具有一双慧眼。今天的于丹可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与她童年所接受父亲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于丹应该特别感谢父亲当年的一番苦心,没有父亲对她的教诲,就不会有她今天的成功。然而,我们看到,于丹回顾自己童年生活时,虽然没有指责父亲对她的教育方法,但仍然是带有一定的遗憾,这种遗憾始终影响着她,以至于她不希望女儿有自己那样的童年生活。
如此看来,不少家长将自己成长中的经验以潜在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影响着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当然,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都如于丹那样去深度地思考问题,因此在思考自己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时,有意性不强,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致使通过回忆童年经历的途径和方式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他们对教育自己孩子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家庭差异。
一般来说,我们将家长因回顾童年经历而形成的家庭教育观念分为两类:一种是完全认可自己家长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是在小时候对父母不太满意,但长大成人后,却越来越感觉到父母当年的苦心;另一种则相反,对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不认可,认为那样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发展、成长等的作用是负面的,甚至是有伤害的。当然,绝大多数家长对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可能认可一部分,而对有些做法却是不认可的。那么,他们在对自己的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会汲取他们认为可取的那部分,摒弃他们认为不合理的部分。这应该是家庭教育不断进步、不断科学化的动力之一吧。
由此,提醒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因为家长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对其成长过程及做父母后形成新的教育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时刻想到,自己现在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孩子自己的成长,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对下一代的教育。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使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观以良性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非恶性循环。比如,现在不少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不论自己用了什么方法、采取了什么方式和措施,无论孩子能否接受、是否真的产生了好的效果,都一味地以“是为孩子好”而盖之。但是,家长是否认真思考过:对自己的做法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对自己的做法有着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日后在他的心里会留下什么?
第二,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四种,但现实中真正典型的、纯粹的这四种类型却很少存在,一般的家庭教育往往介于两者之间。而子女日后可能形成的家长教育观更未必是与上述四种完全对应的,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家长教育观的形成往往是在成年以后,此时,他已经具有一定的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立的价值观体系。所以,儿时的经历只是他对此类问题进行思考的背景材料,由此产生怎样的结论取决于他对儿时经验的归因。
第三,既然父母以何种方式教育子女会影响到子女成年后家长教育观的形成,那么家长教育观就应该有一定的“家族继承性”,因此,当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家庭中家长教育观是什么时,从分析家族的教育观入手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思路。由此,我们也可以有力地证明,进一步加强家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来自社会教化的理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各类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原始社会末期有了家庭后,家庭教育就产生了。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应该是比较早的,因而,许多早期教育思想的出现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今天,在我们研究教育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几乎在每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史中,都有比较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并且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进而成为社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之中,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然地要受到社会各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有关家庭教育的文化思想也自然地包含于其中。因此,无论是处于哪个时代、处于何种社会地位的家长,都会有意或无意、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着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社会教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逐步形成了只属于他个人的家长教育观。至于家长的教育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则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说,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适应性;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文化和思想的先进性;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相关专家学者在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水平及研究成果;社会针对家长开展的、围绕家庭教育的社会教化活动的实效性等。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家长汲取科学而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知识、实施方法的热情和主动性;家长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家长对子女各方面特点的把握能力和对其将来发展的目标期待等。
学前儿童的家长通过社会教化形成个人的家长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通过阅读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或是他人推荐的有价值的国内外家庭教育书籍、刊物等,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再经过个人的理解和领会而形成家长教育观。
第二,主动关注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积极地调整个人的家长教育观。
第三,遇到子女教育的困惑时,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有关专家,充实自己的知识,形成或修正个人的家长教育观。
第四,接受社会和幼教机构的专门教育,调整、修正个人的家长教育观。
第五,结合个人掌握的各种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反省自己对子女教育的成败经验,调整、修正个人的家长教育观。
(三)来自各种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家庭的职责是丰富的,家庭成员的角色也是多维度的,“家长”一职所涵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其承担的教育者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实中,对子女完全撒手不管的家长是很少见的。可是,每一个个体在承担家长职责的同时,又在社会中承担着其他角色,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社会角色责任与教育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家长一般很难接受到系统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他们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因此,多数家长教育自己子女时,会借鉴其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经验或者教训。
当家长通过多种途径知道某某的家庭教育特别成功、孩子有所成就时,他们会对照自己的孩子,然后或多或少地模仿他们;当他们知道某某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失败了,孩子没有出息(当然,孩子有没有出息是相对而言的),或者孩子违法犯罪了,他们也会对照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修正或者改进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等。至于说家长汲取的经验或教训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自己家庭教育的情况,那就得看家长自身的素质了。例如,前些年,当《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风靡全国时,有极个别家长开始盲目地效仿,书中写道:在刘亦婷幼年时,其父母离异,后来她的母亲再婚,其继父在刘亦婷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于是,有位荒唐的母亲就要与孩子的父亲离婚,也想找个对孩子发展更有利的男人结婚。虽然这只是个案、只是个别荒唐父母所为,但相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中的问题必然都会反映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社会中某些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也会引起其他家庭的关注,毕竟“模仿学习”是社会成员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不少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家长也很希望将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介绍、传授给其他的家庭,使更多的家庭受益,如20世纪初《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卡尔·威特、《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刘亦婷的家长等,都是愿意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教训告诉他人的好家长。另外,教育专家和大众传媒对于这些典型案例也会有浓厚的兴趣,由此,社会中总会有一些对典型家庭教育案例进行介绍分析的材料和报道,这也就为家长提供了一种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的成功典型案例,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其形成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如果完全照着去做,能取得满意成效的却非常少,因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因而现实中,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更愿意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习的榜样,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照后再实施教育,比如从亲戚、邻居、同事、朋友以及孩子的同伴家庭那里学习,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榜样”比较真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事实是,这些学习榜样虽然看得见、摸得着,但缺少理论上的依据,也缺乏再实践的过程,盲目地学习和模仿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围绕着向其他家庭学习、借鉴家庭教育经验和教训这个问题,学前儿童的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的确让我们羡慕,但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影响成功的其他因素,诸如孩子自身的特点、特殊的家庭环境、家长所具备的条件、其家庭所处的社会背景,甚至家长在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等,所以这样的典型一般不具有“可复制性”,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和思路,却不能原样照搬。
第二,个案的运动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一般不是规律,大多数个案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了解、理解这些典型案例时,必须捕捉到其中的特殊之处。
第三,有一些成功的个案是在有了成功的结果之后,再回顾和总结的,这就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这样我们看到的就往往是社会允许的“说法和做法”。
第四,不合理的过程未必一定达不到合理的效果,而合理的过程也不一定就会产生合理的效果。
第五,不能太相信我们熟悉的东西,因为这可能只是我们的主观想法罢了,所以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必要时还可以寻找事实来证明,这样才可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东西。
此外,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观形成的过程中,不是完全被动的、没有创造的,实际情况是,家长每一次对他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学习、模仿、借鉴,都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领悟,最终形成的教育观或多或少地已经渗入了他人的观点。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很少见到完全是家长自己独立创新的家庭教育观。
当然,我们相信更多的家长还是能够分辨出哪些经验值得自己借鉴、哪些教训应当引以为戒的。家长的确也是在不断地汲取其他家庭好的教育经验和不好的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家长教育观念,从而使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加有效、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