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因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这个大的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同样具有一般家庭教育的所有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特性,使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性
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此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母亲在怀孕时做好孕期保健,使胎儿各方面发育正常,奠定了儿童出生后身心继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生理基础。二是新生儿一降生,家庭环境和家长对婴儿的照顾、影响、教育等,为儿童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这种基础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其优势表现为,如果学前儿童接受了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早期儿童家庭教育,为其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就可能有利于其一生良好的发展。比如,家长从怀孕起,非常重视各种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使儿童出生时就身心健康,为他(她)出生后的发展打了一个好的根基;出生后,家长不仅为儿童创造了适合他们身体发育的良好条件,而且特别关心儿童心理的发展,从各个方面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实施正确的、科学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等,理论上,这就是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劣势则表现为,一旦家长实施的早期家庭教育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对儿童进行了不良的教育,比如,家长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不科学、生活习惯不健康、养育孩子的方式不适合等,都可能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使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再如,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则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设想一下,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孩子就很可能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且这样的“基础”带有很大的顽固性,会给儿童接受正规的机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可能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一些困惑,使儿童辨别不清好坏和美丑,甚至可能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二)启蒙性
启蒙有两层意思:一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二是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蒙性特点包括上述两层意思,即指家长对学前儿童这个“初学者”的特殊的教育,在他们出生后,使他们获得各个方面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家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知识更新的普及,使学前儿童的知识面不断地扩大,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变得不再“愚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蒙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将各种各样人类生存、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用学前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同时还须将学前儿童天性中的好奇心渐渐地激发出来,鼓励学前儿童去探索;二是家长须有意识地纠正学前儿童自己在探索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不准确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继续鼓励和激发他们探索的愿望、勇气、能力。
这种启蒙性特点最大的优势在于,在家长的启蒙教育下,学前儿童会萌发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特长和爱好等。但其劣势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家长的一些做法可能会走极端,比如,可能会强迫学前儿童学习家长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剥夺学前儿童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及机会;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强迫儿童跟着一起学习;也可能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前儿童进行不良的启蒙教育。
因此,我们呼吁家长应当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蒙性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前儿童能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三)潜移默化性和自然性
这种特点说的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这一特点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不能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等,也不是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而是说在现实中,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是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无意识实现的。
潜移默化性特点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会对儿童产生无意识的影响,比如,通常情况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总是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长自己有时甚至都不会意识到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家长有时候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儿童无意识地从中获益,得到培养和教育。
一般情况下,从儿童一出生起,家长在带养儿童的过程中,其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及人生观都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在了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方式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儿童身上。因此,大到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举止和言语,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儿童接受,无形中也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有目的的,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总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生活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通过家长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有时,家长可能不用说出对孩子的具体教育要求,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互相尊重等,孩子就能观察模仿到,这样无形之中学前儿童就知道,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是这样的。又如,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自己做到了、做好了,孩子也会学着像家长那样去做。再如,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等都是如此。
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这种潜移默化性特点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为。例如,家庭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优良品质和言行等都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化掌握,成为儿童自身行为和个性品格的一部分;但如果家庭生活本身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家长自身存在着不良的品行,也会使学前儿童在无意中学到,这就是它的劣势。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自然性特点,是指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家长应当重视的教育资源,家长应当特别地注意,尽量减少或剔除家庭环境中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一方面,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总是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其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大多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家长可能并未刻意地设计什么教育情境,而是遇到什么情况、什么问题时就自然地实施教育。
教育的自然性的优势表现在,它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无意性特点是相吻合的,它使儿童能够自然地接受到来自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良好影响;但它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劣势,即如果家长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生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家长自己将日常生活搞得一团糟,学前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自然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没有规划、没有教育目的,还反映了家长对学前儿童教育和发展的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