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
要充分、全面地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须先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学前儿童指的是哪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二是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对于学前儿童涵盖的年龄范围,在学前儿童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学前儿童与“幼儿”是同一概念,指的是三至六七岁的、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有的学者则认为,学前儿童就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读书之前的儿童;还有的学者认为,学前儿童应当指包括胎儿在内的、入小学读书之前的所有儿童。
第一种观点显然不够全面。因为如果只是将三至六七岁界定为学前儿童,那么三岁之前的儿童教育属于什么层次的教育呢?第二种观点曾经被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认可。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科学、胚胎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和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个体在胚胎阶段,其身心已开始发展,期间,母体的健康、营养、情绪、疾病等都会对胎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书比较认可第三种观点,即学前儿童指的是包括胎儿期在内、到入小学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的儿童。
如前所述,既然学前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概念,那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两层次的概念。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在有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家庭里所有成员之间,包括学龄前儿童与各位成年家长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这部分显然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由家庭中的年长者,主要是由父母或者其他成年监护人对包括胎儿在内的、入小学之前的儿童所进行的,使其身心获得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活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胎儿期各种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育”,因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1]。胎儿时期只是母亲的健康、营养、情绪、疾病等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不能真正地实施“教育”,因此,“胎教”一词并不科学。而对一些媒体的报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分析,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去认识。
相关资料
男婴出生就会叫爸妈
俄罗斯一名男婴出生几分钟后就会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产房内的医护人员都大为惊讶,负责接生的妇产科医生认为,这是胎教的功劳。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17岁的巴热耶娃日前在诺里而斯克一所医院分娩,顺利产下儿子斯捷潘。没想到孩子出生几分钟后,竟然立即开口叫“爸爸”,数分钟后再叫“妈妈”。报道称,孩子出生后第二天,巴热耶娃告诉儿子,爸爸即将来探望他们,斯捷潘竟然回答:“谁?爸爸?”给巴热耶娃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帕诺娃证实,她亲耳听到斯捷潘说话,并表示在产房行医23年以来,从未见过这种情形。她说:“初生婴儿不会发出如此复杂的音节。”她相信这一切得归功于胎教,她说:“胎儿在腹中就能学习,如果母亲与胎儿说话、玩耍,当作已出生一样,那么胎儿出生后多数聪慧。”(晓诗)
★反方观点
医学界质疑其真实性
有儿科医生指出,对婴儿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一事感到不可思议。香港的一位医生认为,一般来说,婴儿要到1岁才会说“爸爸”和“妈妈”。虽然初生婴儿能够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声音,但属于无意识的发音,婴儿本身也不会明白这些词的真实意思。如果此事属实,将来必会有相关报道跟进,目前应该抱怀疑态度、谨慎对待。至于胎教的解释,一些医生也质疑,因为胎儿在腹中的听觉并不清晰,加上无视觉辅助,根本无法辨认父母,更别提对着母亲叫“妈妈”了。他怀疑报道的真实性。
★正方观点
胎教促进语言能力
有法国学者曾经对一些婴儿进行过法语和俄语的比较试验,结果发现他们对法语的发音反应更为强烈。美国胎儿大学的一个小学生在妈妈的肚子里经过胎儿大学的语言学习后,出生仅仅9周居然能对录像机放映的节目说“哈罗”。
有专家由此认为,小生命在胎儿期就已经具备了语言学习的能力。根据胎儿的这种潜在能力,只要母亲不失时机地对胎儿进行认真、耐心的语言训练,那么胎儿出生后在听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将会大大超过未经语言训练的孩子。(家和)
节选自:蒋林.男婴出生就会叫爸妈.广州日报,2009-05-09: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