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1]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2],江都围急[3]。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4],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5]。”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12],英霍山师大起[13],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4],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5]?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6],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7],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8],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9],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20],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21]。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22],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巳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23],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24]?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注释

[1]本文选自《鲒埼亭文集选注》(黄云眉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版),有删节。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注重史料校订,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留心乡邦文献。他一生贫病而著述不辍,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2]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3]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4]督相史忠烈公:即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顺天府大兴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各地平叛。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5]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6]自裁:自杀。

[7]马副使鸣:马鸣,褒城人,时为扬州兵马副统帅。任太守民育:任民育,济宁人,时任扬州太守。城破殉难。刘都督肇基:刘肇基,辽东人,时为都督,守扬州北门。城破率残部巷战,殉难。

[8]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9]执:押解。和硕豫亲王: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史可法为其所杀。多铎在率领清兵占领扬州后,纵兵屠城,十日后始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10]或曰:有人说。

[11]殒:死。

[12]已而:不久。

[13]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4]孙公兆奎:孙兆奎,与吴日生义军联合抗清,称“孙吴军”,兵败被杀。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5]审知:确实知道。

[16]恚:恨,恼羞成怒。

[17]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8]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9]出世:成仙。入世:还在人世。

[20]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1]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2]翰林:官名。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3]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24]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思考与探讨

1.本文通过哪些情节刻画史可法宁死不屈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江阴典史阎应元率领江阴全城百姓抵抗清军长达81天,在城破以后,仍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使清军遭受重大损失,史称“江阴八十一日”。阎应元曾在江阴城门留下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江阴城中一个不知名女子也留下绝命诗:“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详见邵长蘅《阎典史传》)请结合本文记载,谈谈你对史可法、阎应元等人慷慨赴死、忠孝爱国精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