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章[1]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4]。知所先后,则近道矣[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6]。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7]。
注释
[1]《大学》:本是《小戴礼记》的一篇,宋代学者将之析出成书,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今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礼记》次序排列的古本。
[2]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明明德:前“明”是动词,使彰明、发扬、弘扬之意。后“明”作形容词。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亲,通“新”,使之新。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定:使……坚定。静:使……沉静。安:安宁。虑:思虑。得:收获。
[4]本末:尤言主次、先后的关系。本,根本。末,末梢。
[5]道:规律。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
[7]庶人:平民百姓。壹是:都是。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思考与探讨
1.朱熹认为《大学》第一章是“为学纲目”,“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请结合治学的宗旨,谈谈你的理解。
2.孙中山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请从“内圣外王”的角度谈谈八条目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