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国学 固本开新(代序)
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国学的概念,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了。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的代表,虽历经风雨,步履蹒跚,但它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开阔。时至今日,国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习、传承和弘扬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19世纪,中华民族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种种屈辱,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起国人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梁启超、邓实、章太炎等国粹派人士,提出了“国学”的概念。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章太炎辛亥革命前谓国学可称“中国独有之学”,刘师培后来则称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术”,东南大学国学院以国学为“中国原有之学术”。根据上述等人的说法,国学指中国固有的学术。这种看法,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比较流行。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吴宓在清华《研究院缘起》及后来的《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和经过》中说:“兹所谓国学,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准确精密之方法。”这个定义以学术形态的文化为主,故称“学术文化”,不包括民俗文化、器物文化等非学术内容。此外,吴宓还强调,学术文化的“全体”,并非仅是传统学术文化之一二种,如儒家或道家文化。这是流行最广的国学定义。
国学一词流行开来以后,在使用中有不同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指国学研究的体系,即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宗教、语言、艺术、古典学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之的说法:“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这是国故学,简称国学。”国学是研究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的用法,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周作人谈到黄侃时,赞叹道:“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这个“国学”概念,不是指他的研究对象——传统学术文化,而是指他对国学体系的研究。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材料”,这也就是说,国学是现代人研究过去及中国历史材料的一个系统。
国学还有一种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传统文化的简称。国学为中国传统学术和以国学为传统文化这两种提法,外延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外延,要大大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学术侧重于学术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观念的、物质的、制度的、器物的、日常风俗习惯等均囊括在内。
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国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方方面面,但主要的部分是中国学术。要了解国学的内容,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先哲时贤的国学专著入手,了解其论述的内容范围。
20世纪两位国学大师的综论,即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和钱穆的同名之作,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是国学入门的经典。章太炎是最早使用“国学”概念者之一,一生有过四次关于国学的演讲。第一次是1906—1909年,在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讲授内容包括诸子和音韵训诂,而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为主。听讲者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兼士、马幼渔、朱希祖、许寿裳等后来的学界名流。第二次是1913—1916年,在北京被袁世凯软禁时,章太炎自己说是“以讲学自娱”“聊以解忧”,实则所讲内容都是有感而发,批评当时谋立之孔教会。听讲者大都是京城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北大的傅斯年、顾颉刚也前来听讲。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章太炎居上海时,应江苏省教育会邀请作国学演讲,前后十讲,听讲者有几百人。曹聚仁整理成《国学概论》一书。该书论述国学的内涵及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经学、哲学、文学的变迁,对各个历史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均有精辟的评价,浅显通俗,是著名的国学入门书。第四次是1933年1月,在苏州成立的国学会演讲,前后20多次,一直持续到1936年6月病逝,后整理成书《国学讲演录》。综合《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二书,章太炎讲论国学的内容,均是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有五大内容:一、小学略说,二、经学略说,三、史学略说,四、诸子略说,五、文学略说。
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国学概论》,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孔子与六经”“先秦诸子”“嬴秦之焚书坑儒”“晚汉之新思潮”“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等7章。下册包括“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及“最近期之学术思想”3章。全书按学术发展脉络加以阐述,向为学界所推崇。
此后国学综论的书籍,也出了不少,但有原创性、独创性的不多,基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增益,这可以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为代表。该书2007年出版,目分八编:一、基础编,阐释国学概念及语言文字学;二、经部编;三、史部编;四、子部编;五、集部编;六、宗教文化编;七、天文历法与社会习俗编;八、海外汉学编。不难看出,该书在经、史、子、集四部基础上,增加了宗教文化、天文历法与社会习俗和海外汉学编,眼界有所扩大。
综论是在经、史、子、集原典的基础上进行阐述的。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读者,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年学子,很多没有受过古文阅读的训练,缺乏阅读国学原典的能力。有鉴于此,有识之士选编了以阅读原典为主的国学著作。具有开拓性价值的两本书特别引人注目。一本是裘仁、林骧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1995年出版。该书从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爬梳钩沉,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学著作95部(篇),每篇前有题解,后有译文,极大地方便了国学爱好者的阅读,有利于国学经典的普及与推广。
另一本是任继愈主编的《国学读本》,2013年出版。该书按文史哲分类,每类前有总论,然后按史的线索精选国学原典120余篇(段)。每篇前有作者简介,后有注释及评析。每类最后还收集了中外的相关评论。全书配有参考阅读书目和练习与思考题。既可研习,也可用于教学。该书普及与提高并重,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对提高广大读者的国学素养,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国学著作主要包括综论和原典选读两种。国学内容涉及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朱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目录学等学科。这些经典可谓浩如烟海,读不胜读。今天的青年读者研习国学,只需要大致了解国学的基本常识,阅读部分精选的原典即可;如需深造,可以从梁启超和胡适所开的国学书目中择其要者循序精进。
那么,对于当前中国,尤其当下青年一代来说,学习国学到底有何价值和意义呢?
一、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守护国人精神命脉
国学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创造而形成的固有学术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夏朝算起,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国学以经、史、子、集、儒、道、佛为主要内容,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的奋斗过程中,开展的文化活动和取得的精神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学术,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以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创新,要努力吸取国学的思想精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尤其深入挖掘和阐发国学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儒家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民族的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魅力。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同样的道理,欲兴一国,先兴其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从复兴中华文化做起。国学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有力武器,研习传承国学,才能够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够守护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
研究学习国学,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当前,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对现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并且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即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免不了相互碰撞与融合,在吸收对方优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完善本国民族文化,分享本国民族文化,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力。因此,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就必须提升本民族文化的总体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竞争依然遵循着“丛林法则”,各民族文化必然是优胜劣败。从整个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来看,我国的文化输出,仍然处于逆差状态,文化竞争力不强,文化软实力较弱。有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只占4%。再以图书为例,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份),币值7282.58万美元;而我国进口图书、报纸、期刊3138.07万册(份),币值3.01亿美元。由上述数字不难看出,我们的文化输出仍处于明显的劣势,文化软实力亟待大幅度提升。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民族特色为标志,并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所形成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这高度表明国家高层领导的意志:从国际、国内两大视角将国家软实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凝聚民族精神,源于国家软实力;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又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只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既有国际竞争优势,又有国内主导优势的强势文化,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自信。
三、提高国民道德水平,获取破解难题启示
国学精华,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治国理政的经验,蕴藏着我们解决难题的重要启示。当前,国内外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贫富悬殊持续扩大,追求物欲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违反和合文化的国际霸权持续发酵……有识之士认为,国学思想精华蕴藏着解决国内外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为世界的认知与国内外的认知和改造,提供有益的启迪。例如,国学精华中的“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感情,以及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可避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习近平将和平、和睦、和谐定义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核心理念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的这种包容精神和大同理想,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和“国强必霸”的有效武器。
总之,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光大国学,固本开新,这就是国学价值之所在和我们前进的方向。
编者
2016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