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正逐步向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完善素质的方向转化。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从身体素质、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三个方面的重任。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有效地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各类人才。

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水平

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针对大学生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水平不断增强的有利时机,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塑造健美的体态,改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和平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社会,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与健康以及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锻炼的基本方法,学会体育活动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现代高等院校体育要鲜明地体现民族文化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并反映到体育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开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竞赛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学生在校期间和走向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使他们成为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

二、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的组织和实施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高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了加强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把“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把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作为法规条文,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执行。

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由教师在室内进行讲授,内容包括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理论。实践课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阶段,高等学校开设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普通体育课

通过普通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全面锻炼身体,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增进健康。因此,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教学要求具有普遍性。

2.选项体育课

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可开设选项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应根据学生的专项爱好和特长,以某一类身体练习项目为主,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选项目的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3.选修体育课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开设选修体育课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并把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追求目标,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课是为了少数患有慢性疾病或有残疾的学生而开设的。参加保健体育课的学生须持医院证明,经体育系、部同意。保健体育课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康复、保健的体育教学。

(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增进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后体育锻炼、全校性的运动会和体育节等。

课外活动目的是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

(三)运动队训练

运动队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专项运动特长、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课余训练。运动队训练不仅有利于学校运动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一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高等学校运动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任务。目前,许多发达的体育强国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大部分是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尤其是美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有90%以上是在校的大学生。

我国在学校试行“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之后,目前各高校根据学校的教师、体育场地设施、传统运动项目等条件,正致力于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以提高我国高校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四)运动竞赛

通过体育竞赛,能起到宣传体育,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作用。同时,通过运动竞赛还可以达到检查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效果,总结交流经验和选拔体育人才的目的。高等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群众性和经常性,坚持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每年组织全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身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健康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的适合于群体锻炼的体育项目。

(二)与素质教育接轨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点基本含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三是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的主动发展。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目标。学校体育应遵循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注意发挥体育对身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化作用,注重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强调体育作为手段对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劳动能力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和意志等方面的价值观。

练习与思考:

1.简述体育的内容。

2.阐述现代社会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3.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简述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5.阐述高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6.阐述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