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校体育概述

一、体育的概念及内容

(一)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体育这一术语却不像人类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诞生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比较晚。据有关体育资料记载,“体育”一词最初见于1760年法国的报刊上。我国是文明古国,历代有着锻炼身体、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但在古籍中尚未发现与体育完全相同的专用词。其含义相近的有“养生”“导引”“吐纳”等。据史料记载,19世纪末,德国和瑞典体操开始传入我国,清政府批准的《奏定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体操科(即体育课)。直到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在我国宣传“西洋体育”时,才开始出现“体育”一词。经过一个体操与体育并用的时期,到1923年才在北洋政府公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这一官方文件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操仅作为一门单科纳入体育范畴,此后“体育”一词广泛使用至今。

“体育”这一术语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当它传入我国时,就是指身体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的。在当时我国还很少有竞技运动和其他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以其狭义的含义来使用这一术语,还没有太大的矛盾,与国际上的理解也相一致。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原来仅作为体育手段的竞技运动(sport)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内容、组织、制度等方面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其社会职能和功能也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狭义)的范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phys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 recreation)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开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仍用一个狭义“体育”来代表外延已经扩大了的活动,已显得很不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等许多有关文件中,都用“体育运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名词作为次概念或第二位概念。因此在我国,“体育”一词就有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用于狭义时一般指体育教育,用于广义时则和通常所说的体育运动相同,即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这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教育和文化相并列的新体系。一方面通过以发展身体为核心的教育过程,承担着人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密切配合,以实现共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则通过以健身、健美、医疗、卫生为目标的身体锻炼,以及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标的竞技运动,达到人体自我完善,挖掘人体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特殊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社会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发展身体、强身祛病、提高运动技巧、娱乐身心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的总和。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制约,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指出,体育的概念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需求进入高层次,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将会进一步深化。

(二)体育的内容

广义体育的概念表明,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不同内容和范围的“体育”,其共同点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全面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都有教育、教学、竞赛、提高诸因素。但根据其目的、对象和社会施予的影响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体育的基础,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各级各类学校按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组织形式,紧紧围绕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进而达到教育、教养和发展身体的总目的,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终身化及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学校体育在重视增强学生体质近期效应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应重视和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终身体育意识及主动参与意识,使之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对体育的欣赏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国家输送和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

2.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竞技体育特点的群众性竞赛日趋频繁,其中一些有规则约束的竞赛,逐渐向以取胜为目的的方向转移,从而不断扩大了竞技体育的领域。由于竞技运动竞争激烈,其竞争实质是体力、智力和运动技能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极易吸引广大观众,所以它极富感染力且容易传播,对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家的国际威望、促进友谊和团结等方面都起着特殊的作用。

3.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或群众体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国内外经常提到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及医疗保健与康复体育等均属社会体育的范畴。参加者主要是一般民众,其中包括男女老幼和伤病残者,活动领域遍及整个社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娱乐性、趣味性强。它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可使人们的体育生涯得以继续维持。

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国家经济的繁荣、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环境的安定。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正在蓬勃兴起,各种“健康城”“康复中心”和“健身俱乐部”以及“公园体育”等,正在吸引大批的体育消费者。国家还设立了“中国大众体育纪录”。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民的体育观念逐渐改变,开始把健身器械引进家庭,并涉足台球、网球、保龄球及高尔夫球等消费较高的体育活动。这些表明社会体育活动在我国不但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现代社会与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特殊功能,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教育行为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的价值,人们对终身体育的需求呼唤着学校体育的改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担负着学校体育如何与社会接轨的重任。高校体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一)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

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而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外,还应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情感方式。归纳起来,现代人应具有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即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以及良好的心理因素、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1.健壮的体魄

每个人应具有健壮的体格、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身体各系统机能协调发展;具有连续工作和较快恢复的能力。

2.高超的智能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的智能要求不断提高,除了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求有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现代人应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否则,知识就难以更新,思想就会落伍。

3.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神高度紧张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快节奏的工作、复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以外,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承受失败、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能力。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可使人对生活节奏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出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4.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需要团结协作。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现代科学实践、生产活动、经济贸易已趋全球化,协作精神已成为科技人才的重要素质。在人们知识水平越来越接近的今天,“情商”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有着深刻的影响,敬业乐群成为现代人必需的品质要求。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促使每一个参与者不断去创新、变革,从而增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

(二)高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是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而且也是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之相一致的发展,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人的现代性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哪个民族或社会独有的。人的早期训练会对人的现代性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结构条件下,通过不断适应和学习才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特质。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特征趋于完善的时期,应利用体育运动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培养他们完善的自我观念,使他们能较容易地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致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都尽可能地合乎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具体表现在:

1.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竞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现代人应乐于接受社会的变迁,接受新的、具有开放性的生活经历,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要求参与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竞争,从而培养了竞争的意识。

2.扩展现代人开放的视野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之日起,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就已显现出来。现代体育运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外交流已成为提高运动水平的主要方法。而体育运动最能激发人的时代感,最能接受开放的思想,这恰恰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3.丰富和调节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现代人对情感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方面表现为情感的高度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亲情和社会交往的追求;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道德感、事业心;另一方面情感的表达又极富理性、复杂而快速转变。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的情感体验是复杂多样的,可满足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例如成功与失败以及它们带来的愉悦感、归属感、信赖感和挫折感等。

三、高校体育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体育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高校体育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其肩负起传递文化和新时期发展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使命。

高校体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一)健身的需要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主体——学生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由于高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加之现代文明病的产生,使大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也是毕业后工作的需要,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健美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学校体育观念的更新,以塑造形体美和姿态美为主要目标的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形体训练及各种形式的肌肉练习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健美已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体育目标,他们通过健美训练以求达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

(三)娱乐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现代高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在社会体育的驱动之下,不仅把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为了追求终身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身体娱乐的知识与技能。

(四)终身体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普及,大学生在继续重视追求在校期间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追求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体育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

自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体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同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