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的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生产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研究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涉及作品的格调风度,还涉及民族、地域、阶级、流派以及文体本身诸方面的问题,风格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风格辨析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以及其他语种。希腊文的本义可理解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拉丁文主要取用“雕刻刀”之义,并把它引申为比喻的意义,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古罗马作家的著作中,表示以文字修饰思想以说服他人的一种语言方式和演讲技巧。

风格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魏,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评价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最先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并写出了专论风格的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不管是西方风格学还是我国的传统文论,在风格术语的实际运用中,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风格一词,在英文、德文、法文和俄文中,都含有修辞、笔调、文风、文体等多种相近的意义,读者只能根据上下文加以领会。同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反,在我国古代文论里,风格概念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古人谈论风格,使用了力、气、神、体、味、调等多种说法,“风力”“风气”“风神”“体势”“兴味”“格调”等也往往成了风格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现在探讨风格,必须要有一个限定,就风格的一般含义和文学风格的特定内涵加以研究。

(二)风格的定义

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

在现实生活中,风格一般指人的作风、气度以及因之而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特点。在文学活动中,则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同时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在文学生产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指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而作家作品的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

(三)风格的特点

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独创性

风格必须是独创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一例外的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李白的飘逸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果戈理的辛辣幽默,契诃夫的隽永深远,郭沫若的热情奔放,鲁迅的刚毅冷峻,都是风格独创性的表现。不同作家的风格可以相近、相似,却不会相同。完全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风格的独创性同作家创作个性密不可分。席勒认为,最理想的风格就是最高度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说:“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他认为,从笔迹上可以窥知其人,“从文体上则可以窥见伟大的作家,正像从笔锋上可以认出伟大画家的绘画一样”。赵明诚的五十首《醉花阴》同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在一起,陆德夫一眼就看出它们的不同,指出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佳。这已经被传为以文探人的佳话。实际上,独创性也就是排他性,它可以从一部大作中,也可以从一首小诗、一篇短文中表现出来。莱辛说,莎翁作品的“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

风格的独创性,关键在于“创”字。任何作家都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起步时作些模仿也在所难免,但是要想形成风格则必须有所发展创造。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2.稳定性

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当作家的一种风格形成之后,它的基本特点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因为风格同作家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作家个性的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丹纳说:“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事实也是如此。鲁迅在白色恐怖下,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频繁地变更笔名,但明眼人还是能从风格上认出他的手迹。他在给黎烈文的信中说:“夜里又做一篇,原想嬉皮笑脸,而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真是呜呼噫嘻,如何是好。换笔名,图掩人目,恐亦无补。”

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作家的道德观和艺术观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家生活环境、政治地位和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会给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带来影响。

3.多样性

文学风格历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作家创作个性的多种多样,带来了文学风格的丰富多彩。历史上文论家对风格的各种分类,都出自风格多样性的考虑。

风格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客观对象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决定的。作家的个性和才能,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一个伟大的作家,要想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绪,不能不具有多种本领和几副笔墨。茅盾说得好:“我们的生活既有挥斥风雷的一面,也有云蒸霞蔚的一面,既有拔山倒海的一面,也有错彩镂金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不能光靠一副笔墨……我们要掌握高度的技巧,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用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揭露敌人,须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应字字珠玑;文气既要能像横槊据鞍,个人辟易,也要能像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既要能横眉怒目写斗争的艰苦,也要能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既要善于塑造人物,也要善于渲染气氛,既要能写江山之多娇,也要能写厂矿的雄伟。”

不同作家具有不同的风格,已为人们所共睹,同一个作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因此,在阅读欣赏的时候,给作品的风格做恰当的定位无疑是打开文学欣赏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四)风格的形态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风格的形态异常繁多,然而就其表现的内容、方式和审美效果论,是有迹可循、有类可归的。古往今来对风格的分类繁简不一,过繁的,多到二三十种,彼此间难免交叉、重复;过简的,唯阳刚、阴柔而已,过于笼统,在实际运用上,难以解释各种文学风格的各种复杂状态。我们主张划分为以下四对八种。

1.刚健与柔婉

(1)刚健

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

作品刚健,首先在于气势,即具有豪迈雄壮的精神气魄。精神气魄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只有精神崇高,胸襟博大,积极进取的作家,才能造成豪迈宏大的气势和风格。李白、苏轼、辛弃疾,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类作品的突出表现,就是洋溢着一股夺人胆魂的英风豪气。豪放之诗,不仅贯注豪放之气,还要抒发豪放之情。激烈、高昂、开朗,是刚健之作的感情特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的欢快豪情。

描绘雄奇的景象,也是这类作品的显著特点。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梦游天姥幻境的瑰丽奇观,使人目不暇接,心魄震**。刚健的风格显示为气势恢宏、境界开阔、情感激越。在审美效果上,令人亢奋、激动、昂扬。

(2)柔婉

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表情曲折委婉,给人娴静和谐的感受。柔婉的作品,气质轻柔祥和,它一般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无刚猛粗犷的气势。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杜牧的《江南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袅娜轻曼,绮丽优美,给人舒适怡悦的感受。表情婉转,潜细入深,是这类作品的重要特点。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的是清秋节离别之情。词里以细腻委婉的笔法,曲尽离别之苦,层层铺叙,情景兼融,音律谐婉,语气妥帖,其柔婉之风致令人回味不尽。据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此评十分中肯。

柔婉风格的作家,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不论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还是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都可谓情调凄切婉转,哀怨动人。如苏轼《前赤壁赋》所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实在是韵味深长,能引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大致说来,柔婉的风格曲折绵远,细腻婉转,语言秀美,情韵深长;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

2.浓丽与素朴

(1)浓丽

浓丽就是浓烈华贵,绚丽多彩。浓丽是“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表现,是“铺锦列绣”“错金镂彩”的铺陈。

司空图《诗品》“纤秾”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又“绮丽”曰:“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都是说浓丽的繁华绮艳之美。

浓丽的风格是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内容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刘白羽说:“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灿烂辉煌,我们怎能没有与之相称的热情洋溢,文采焕发的作品去反映它呢?”

文采的富丽出于生活的富丽和感情的充沛。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辞赋,从质朴的“国风”诗歌中冲决而出,实为生活所需,感情所至。这不仅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必然表现。汉魏三曹,风骨同一,但表现各异:曹操雄浑,曹植峻爽,曹丕则以华丽见长。

浓丽之作,富于夸饰讲究铺陈,意在畅人之情,极物之貌。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里用了十四句话,而只写得春景和秋景,句子多,对偶也多,表示色彩的字也多,极富浓丽之色彩。

当然,繁华不是浮华,浓丽不是绮靡。浓丽不仅文辞显耀,而且文质相称,即以华丽之形传应有之神。如果内容空虚,一味堆砌辞藻,浓涂厚抹,只能华而不实,徒具形式而已。

浓丽的作品,一般色彩潋滟,强烈醒目。李贺的诗尤其突出。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王龙为君死。

这首诗句句着色,且十分鲜明,既重且浓,对比强烈,显得深沉厚重而又绚丽多彩。诗的内涵刚健悲壮,从色彩上看,则是浓丽风格的典型之作。

(2)素朴

素朴是一种常见的风格,它有着质朴、单纯、通俗、冲淡的丰富内涵。素朴本性质朴真切,形式自然明洁,给人平淡而悠远的感受。这种真实自然的美就是素朴美。素朴美是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

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说,素朴的作品,追求单纯的自然和感觉。艺术家用来处理题材的那种冷冰冰的真实简直近乎无情……他自己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是他自己。

素朴的作品首先要单纯、简洁、洗练,即内容简要,形象明晰,内涵丰富。

素朴的作品冲淡。冲淡本来是人的一种性格志趣,一种冲和淡泊的胸怀。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淡泊虚静的特点。这样的作品从朴素中透出宁静祥和、高雅悠远的韵味。

冲淡的风格出自冲淡的人格。陶渊明的诗文就是他人格的见证。他年轻时候就种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根芽,终于促成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归田的壮举。《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冲淡风格的代表。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的诗文,表现了对官场虚荣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可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语),“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司空图语)。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3.庄正与诙谐

(1)庄正

庄正就是庄重严肃。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重大严肃的事,也有性格高古的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庄重严肃的风格。

庄正风格是现实生活中重大庄严的生活内容的一种反映。其风格形态,可以通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来表现,也可以通过提出严肃急迫的社会问题来实现。比如电影《西安事变》,表现了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揭示了十年动乱带来的危机和创伤;电影《开国大典》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的艰苦卓绝的过程;电影《风声》、电视剧《潜伏》则从对敌斗争的另外一条战线来表现革命者在敌对阵营中的斗智斗勇、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它们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种庄严正大的主题,不仅可以表现为崇高,也可以是悲剧性的。通过新生事物的必然要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刻画悲壮崇高的性格,表现热情和理想,激发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悲剧和崇高都是严肃的美,都是庄正风格的体现。

(2)诙谐

诙谐是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庄正相对应的喜剧风格。诙谐作品和作品中的诙谐因素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

诙谐作为一种风格,无论是滑稽、幽默还是机智、俏皮,大都是“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以假装有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外表来掩盖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或者说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马克思语)。这类作品,以生活中空虚、伪善、可恶、可笑的事物为对象,通过讽刺、幽默、嘲笑、揶揄等手段,把包裹在庄严美好的外衣下面的丑恶、笨拙、低劣的本相揭露出来,达到“将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马克思语)的目的。

诙谐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有不同,古代多为风趣善辩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解释:“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指言辞通俗,生动有趣,使人心领神会,喜笑颜开。在古代,谐隐与滑稽相仿佛。滑稽本是盛酒斟酒的容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就像能言善辩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滑稽是机智敏慧的表现,它能以俗会深,以易解难,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诙谐在今天已不只是讽喻诲人的工具,它尤其是攻击丑恶,扫除积弊的武器。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对貌似公允的“叭儿狗”“欧化绅士”的辛辣讽刺,《理水》是对达官贵人昏庸无聊的无情嘲笑,《肥皂》则使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卑鄙下流的假道学原形毕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伪君子》,都是这一类型的杰作。当然,诙谐也可用来批评人民身上的缺点。如鲁迅对孔乙己的迂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谐谑和讽刺,其中就饱含着同情,是含泪的喜剧。

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诙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幽默微含讥讽,能自嘲自解,亦能调侃他人,如鲁迅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因此可以看出有幽默感的人,是聪慧、机敏的人,而幽默尤其是敢于“幽”自己一“默”是乐观自信的表现。

诙谐也可以用来肯定美、歌颂美,如《七品芝麻官》:唐知县外表丑陋不堪,内心则刚正不阿,“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外丑内秀诙谐性格的写照。还有《五朵金花》《徐九经升官记》等,都是寓庄于谐的好作品。其实,诙谐的要义就在于“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谐谑的表现中,隐含着崇高严肃的题旨。同时,诙谐的“谐”是有度的,它应该“谑而不虐”,也忌讳油滑低俗。

4.含蓄与畅达

(1)含蓄

含蓄是指作品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隐蔽和委婉。《文心雕龙·隐秀》解释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指文章的旨趣含而不露,意在言外。风格含蓄的作品,表情达意,耐人咀嚼,韵味无穷。

含蓄风格与写作手法有关,如运用双关、象征、反语、隐喻、典故等故布疑阵,使人难以一眼识破。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所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就是谐音双关。当然,含蓄作为一种风格,主要不是靠运用诸如双关象征的修辞技巧来达到的,而是作品的一种基调、意境和含蕴。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都是意蕴含蓄的佳作。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刘勰称为“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有些事不便直言,便采取缓和婉转的方式来表达,不露痕迹,然而效果尤佳。

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委婉也不等于含混。风格的含蓄委曲,同意象的明晰、词语的确切并不矛盾,因为文学毕竟是通过意象描写来表情达意的,意象模糊不清,语言晦涩难懂,读后“一”不可得,更谈不上反之以“三”了。含蓄的风格还与精练相关,含蓄而精练,才能有暗示性、启迪性,从而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2)畅达

畅达就是明白开朗,流利舒畅。这种风格的作品,意象清晰,感情直率奔放,语言明白如话,不像含蓄那样委婉曲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兴之所至,信口而出,不着修饰,晓畅通达,读来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白居易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歌行,《琵琶行》也好,《长恨歌》也好,其中虽有波澜起伏,亦不乏曲婉沉着之处,但总体风格是通晓明畅的。其实这种明白畅达也是生活的需要,因此一些带有实用性的文体多数会以此为特点。

深入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欣赏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有利于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完成欣赏的过程,享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