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的特点

文学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物质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四个特点:

(一)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所表现的形象缺乏直接感受的性质。在这一点上,语言艺术不但和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有很大不同,而且也和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艺术形象,人们在欣赏绘画、雕塑和舞蹈的时候,一眼望去,就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倾耳一听,也同样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虽说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欣赏,还需要对艺术形象做进一步的想象和理解,但是上述这种欣赏明显地带有直接感受的性质。

而文学的欣赏则截然不同,它是无法直接感受到艺术形象的。当我们阅读小说或者吟诵诗歌的时候,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既不是具有一定的色彩、体积的形象,也不是具有某种具体声音的形象,而是语言或文字的符号。换句话说,在文学欣赏的第一道门坎,人们能够看到的,只能是文字的外观形体和排列顺序;听到的,只能是语音声响的高低快慢和强弱,而不能直接感受到这些文字或声音所传达的艺术形象。

文学欣赏的实质是人们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个物质媒介,来间接地感受作品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作为语言文字是一种传达形象的符号。这种符号的主要功能,是启发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产生想象,从而再现文学家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艺术形象,并且启发读者根据这种符号所提示的方向和路线,在欣赏中进行创造性想象,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不懂外语,而且也不借助翻译,就可以欣赏外国的绘画作品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能欣赏外国的文学作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中的形象具有间接性。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给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他不能成功地运用语言这个手段塑造形象,那么,即使在他的头脑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十分美好,也将无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同样,一个读者,如果他不能辨认作品中文字的形体或语言的声音,懂得这些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并且自觉地展开艺术想象,那么,即使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十分美好,他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文学欣赏。

(二)想象中的立体性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对于创作和欣赏来说,其作用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培养读者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文学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读者获得形象美的主要手段。但是,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文学的想象具有立体性,这是语言艺术审美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就其抽象思维的形式来看,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都与事物的概念,以及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判断、推理有关。然而这绝不是说语言只能采取抽象思维的方式,而不能采取形象思维的方式。

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它完全可以借助于想象,还原成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立体地、多侧面地再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这个条件就是,作家必须使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对具体事物进行立体的描绘。文学的语言之所以能够使欣赏者在想象中构成立体的形象,是因为它有多方面的形象描写功能,能从各个方面穷形极相地把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它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望尘莫及的。

文学所表现的形象特征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学所表现的各种事物的形象,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读者在想象中,可以根据作家在作品中的提示,把作品中所描写的各种形象沟通起来,联系起来,立体地再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点在长篇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也是一篇富有立体感的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排列出“枯藤”“老树”等许多词组,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由“枯藤”“老树”等事物所构成的萧索暗淡的环境特征,把寂寞忧伤的天涯游子,置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幅立体的图画,读者在想象中是不难感受到的。

文学想象中的立体性,不仅表现在再造想象中,而且也表现在创造想象中。读者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可以把各种事物的形象进行大胆、合理的加工,创造出一种非现实的奇特的立体画面。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中这样比喻“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种形象描写,使读者通过想象的立体空间,步入到一个生动可感的神秘境界。

(三)表现的自由性

由于语言艺术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因此,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在直接感受形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在间接创造和感受形象方面,远远胜过其他艺术形式。文学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所具有的自由性,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能量来说,语言艺术能够表现的范围是相当宽广的。几乎可以这样说,凡是意识所能达到的地方,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原子、质子、中子,语言艺术都能将其表现出来,使之成为读者想象的对象。

文学的强大表现力,远远超过音乐和绘画。比如音乐,它只能听,不能看,那些诉诸视觉的形象,对它来说就很难表现;又如绘画,它只能看,不能听,那些诉诸听觉的形象,对它来说也很难表现。至于需要诉诸嗅觉、味觉和触觉的那些形象,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表现起来都几乎无能为力。然而语言艺术则没有这些局限性。它可以有声有色地描写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集绘画与音乐之长,而无绘画与音乐之短。不仅如此,语言艺术还能把诉诸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象,准确细致地表现出来。这更是绘画和音乐所不能企及的。

文学表现生活的自由性,突出表现在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方面。它能够运用超时空的语言,进行正叙、倒叙和插叙,进行工笔细描或写意白描。在时间上,它可以写过去,写现在,写将来,上下几千年,转眼即逝;在空间上,它可以换场景,变角度,相隔几万里,顷刻展现。它不但可以纵横驰骋,而且能够做到动静皆陈;不但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且可以表现事物推移的全过程。总之,它能够使人物的成长、事件的发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得到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映,并且表现起来手段极为灵活自由。

(四)语言的艺术性

文学的美,不仅是指它的内容美,即根据现实的美和作家的审美感受、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理想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美,而且还包括它的形式美,即作品的语言、结构、体裁、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审美特性。构成文学形式美的因素很多,但是首要的因素是语言的高度艺术性。这是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语言艺术所使用的特殊物质材料是语言。语言的艺术性关系到作品的生命。艺术语言的创造和使用,不仅是文学塑造形象的需要,而且也是文学传达作者情感的需要。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艺术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就不可能有美的艺术形式,当然更不可能塑造出美的艺术形象,整个创作就会完全归于失败。

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同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言相比较,具有重要的区别。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在日常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文学家进行提炼加工的语言。它比日常生活语言更加凝练,更加准确,在描绘形象、传达感情方面,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常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称之为艺术语言。

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辞的结晶。作为艺术语言,它不仅要求词汇丰富、精练、准确、生动,而且还要求语句畅达、灵活、得体、适度。这些还不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文学家能够自如地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修辞方式和暗示、象征、叙述、描写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作品的语言能够做到形象鲜明、感情浓厚、优美动听,表现出某个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文学欣赏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欣赏过程中要着重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语言的高度艺术性表现在塑造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上。鲁迅的《孔乙己》中这样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阶级地位被作者展示得非常准确。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著名的诗句,色调明朗,特征鲜明,生动形象,就如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幅幅油画。

其次,语言的高度艺术性表现在它传达作者情感的强烈性、浓厚性方面。茅盾在《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中歌颂白杨树说:“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犟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样的语言,热情洋溢,催人奋起,富有鼓舞人的力量。

最后,语言的高度艺术性还表现在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方面。文学的语言讲究整齐的美,参差错落的美,对称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诗还要讲究韵律的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篇推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音词,音调和婉,抑扬顿挫。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在每句末尾落一个“也”字,回环多姿,一唱三叹。语言的音乐性对诗歌来说要求最高,读者可以参看本书第二模块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