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好生活,幸福中国
情景再现
幸福存在于上限和底线之间
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定义幸福与幸福社会”上表示,幸福就是在上限与底线之间。
姚明说:“社会经常说任何东西的底线,不管这个底线还是那个底线,底线从社会角度来说更多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之类的东西。我想说上限的问题,上限是什么?我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欲望,人因为有了欲望才建立了现在这样伟大的文明国家,但如果欲望不得到控制的话就会变成贪婪,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很多的罪恶,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东西。”
悦读明理
在国家经历了辉煌的改革开放30多年后,如何让每一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党和国家的迫切追求。而幸福也成了人们在经济诉求之后又一“硬道理”,“幸福课”成了我们急需要补的一课。
什么是幸福?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幸福是一种心态或心理体验,不能具体触摸到,又是我们努力工作与奋斗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把让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施政理念,“幸福北京”“幸福上海”……在大家习惯了冷冰冰的经济统计数字之后,带有温度的“幸福指数”成为中国最迫切的追求。
链接
国民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或称国民幸福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国民幸福指数最早是由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
人民幸福需要物质基础。安贫乐道是古圣贤的精神境界,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不能在贫穷的境况下奢谈幸福。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迅速的腾飞,如何在现有物质基础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为“中国梦”增添了幸福的因素,最终实现学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梦想。
人民幸福还有精神诉求。在幸福的心理层面,人民当下生活的安心与放心乃至舒心,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都关乎人民的幸福感。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感共同凝聚成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据一项调查显示,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等直接增加了受访者的焦虑感,因而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链接
数字里的幸福
2012年,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于10分满分中获近8分,其他北欧国家也位于前列。中国香港排名67位,中国内地排名112位。最不幸福国家集中于非洲,最低分的多哥得分约3分。报告指出,较幸福国家倾向较富裕,但收入与幸福并无必然关系。以美国为例,国民生产总值(GNP)自1960年增加3倍,但幸福指数却仅排名11位。
学以致用
设计一份调查表,调查你身边的朋友、同学和家人,影响他们感到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你有什么启发?
名言警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