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教育的振兴奋斗了一生。他高尚的人格、艰苦卓绝的精神以及进步的思想,将永久值得后人铭记。陶行知不朽的业绩来源于进步的思想,而其进步的思想是继承中外优秀文化的结果,我们应当承传和弘扬。陶行知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精神、民主主义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践行。
(一)爱国主义思想
陶行知不仅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1906年,15岁的陶行知进入崇一学堂学习。同学谈理想时,陶行知表示想学医,为国人医治病痛,强身健体,以救国救民,并用毛笔写下了12个大字:“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把它贴在床头的墙上作为座右铭。后来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表现出很深的爱国情结。1914年秋到美国留学,决心投身教育,其目的就是教育救国,通过教育的途径建立民主共和国。陶行知从美国回来以后,就参加一系列的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陶行知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中,积极配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教育改革。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陶行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常务委员,并与人发表《团结御侮宣言》,得到毛泽东的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救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大使,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为抗日救亡、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8年,在香港倡导创办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7月,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6年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身到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求和平的斗争中去。以“我等着第三抢”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陶行知终因过度劳累,患脑出血,不幸逝世。综观陶行知一生,不管是办教育还是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无一不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陶行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二)人文精神
陶行知不仅是爱国主义者,而且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陶行知出生贫苦家庭,对广大劳苦大众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这是他人文精神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陶行知作为一个基督徒,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又富有博爱精神,具有爱满天下的情怀,这是其人文精神的思想基础。陶行知对广大妇女和工人的命运特别关注。他在《一幕悲剧》里描绘了一个妇女因饥寒交迫不得已将亲子送人的悲剧,表达了对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及不幸母亲的同情。他在《人与煤炭》一诗中,描绘了海轮机舱工人恶劣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压迫中国工人的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恨。陶行知留学归来,目睹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农大众被拒于校门之外,于是陶行知放弃大学教授的职位,到平民中开展平民教育运动;脱掉西装穿草鞋,到乡村办教育,睡地铺,住牛栏,培养乡村教师,播撒文化种子。陶行知办学的宗旨,就是“为人民幸福办教育”。其教育实践的对象,主要是85%不识字的民众,包括妇女和儿童。这是陶行知人文精神的首要表现。在办学的重心上,陶行知把主要精力放在普及教育上,受益者无疑是下层的民众,这也表现了陶行知的人文精神。陶行知除了办初等、中等教育外,还兴办社会大学,以解决大多数人无法进正规大学的问题。为此他积极提倡社会力量办学,说“不运用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无能的教育”;“不根据社会的需要办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此中不难窥见陶行知厚重的人民情结。最能表现陶行知人文精神的,是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他从不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坚持人民为主体,“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办教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陶行知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用人民最需要的知识去教育人民,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去帮助人民掌握知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摆脱贫穷落后命运。这是陶行知对人民最大的关怀和爱护。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没有地位,就谈不上人的价值和尊严,更谈不上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了。
(三)民主主义思想
陶行知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吸收西方的民主人权思想而形成的。陶行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曾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和中国古代典籍。他接受了西方的民约论和天赋人权的学说,林肯“民治民有民享”的共和民主观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了儒家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兼爱”的思想,从而初步形成了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社会生活的磨炼,并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帮助,陶行知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均有了明确的认识,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主张,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重民精神,主张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教育为公,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思想。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到他逝世之前,陶行知不遗余力地投身到爱国民主运动中去,反独裁,要民主,反内战,要和平,其政治诉求与中国共产党许多政治主张如出一辙。陶行知的民主思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周恩来说他是一名“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陆定一和胡乔木也称许他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如果陶行知不是英年早逝,发展下去,成为共产主义者是可以预期的。
(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陶行知的思想,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1912年5月,陶行知回安徽参加辛亥革命的活动后,返回金陵大学学习,开始研究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学说以反传统的批判精神著称,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重视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可作为启蒙思想的理论武器。王阳明的学说契合了陶行知的思想,陶行知欣然接受“知行合一”说,将原名文濬,改为“知行”。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索,他清楚地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934年1月,在生活教育杂志上发表《行知行》的文章,正式宣布他放弃使用了23年之久的名字“陶知行”,改为“陶行知”。从“知行”到“行知”,再到后来的“行知行”,反映了陶行知哲学思想的飞跃,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在此前后,陶行知还写了一首《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也是强调实践创造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陶行知的思想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就更大。陶行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改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思考与练习
1.陶行知生平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陶行知思想是中外优秀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