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汉章草的发展及欣赏
章草是草隶的发展,是进一步演化成今草的过渡字体。初期的章草,不过在原有的草隶基础上,略微参入使转笔画,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章草。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汉兴,有草书。”[13]就是指这种行将发展成章草的草隶。章草字体的成熟和登上艺术高峰,见于《公辅》一简。罗振玉在《流沙坠简考释》中考定此简书于始建国五年(13年),当时西汉之末,王莽执政期间。并云:“此简章草精绝,虽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过江十纸(指张芝书)犹在人间,不足贵也。”[14]
汉元成年间,章草书体曾被列于秘府,朝野上下乃争习之。提倡“文质彬彬”“勿取浮华”(《后汉书·章帝纪》)的章帝,则尤喜其体,令杜度等用以上书言事。至后汉,崔瑗、崔寔、张芝、张超、蔡邕等皆精章草,一时称盛。自张芝等变章草之法,成今草之势,更利实用,章草书体的地位遂被“分流”。而章草也伴随着这批书家的介入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刘熙载《书概》云:“章草有史游之章草,盖其《急就章》解散隶体,简略书之,此犹未离乎隶也;有杜度之章草,盖章帝爱其草书,令上表亦作草书,是用则章,实则草也。至张伯英善草书,尤善章草,故张怀瓘谓伯英‘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究,’以示别焉。”[15]
两汉章草作品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简牍,代表性作品有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天汉三年十月牍》《可次殄灭诸反国简》《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简》、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误死马驹册》、尹湾汉简《神乌传》(图6-1)等。此类风格最为多样,有的简约古朴,有的大开大合,有的优雅从容,都极具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汉简牍中所见章草,大多只能划归为草隶一类,虽然已初具章草端倪,但并未形成规范的体系。
第二类,砖刻,代表作品为《急就奇觚砖》和《公羊传砖》(图6-2)等。此类则点划凝重,结体纵横奔突,大气磅礴。
图6-1
图6-2
第三类,刻帖,代表作品为张芝的《秋凉帖》(图6-3)。此类刻帖,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或伪托名家,风格多温文尔雅,矩度森严,比较完整的代表了章草书的主体艺术风格。
章草的最大特点便是沉着痛快。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赞皇象云:“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16]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论诗之风格有云:“一曰优游不迫,二曰沉着痛快。”[17]明人丰坊亦以诗法论书法,曰“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然”。章草因具备隶意而“优游不迫”、而“沉着”,因本是草书而“痛快”、而“风韵”,它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制造矛盾而又解决矛盾。
林志钧序卓定谋《章草考》提出了章草的三美:“余谓章草有数美: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有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伤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画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并而有之,三美也。”[18]林氏此论,可谓道章草三昧,皆中的之言。
图6-3 张芝《秋凉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