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掌握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社区工作的特点与目标。
2.掌握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能力目标:将社区工作各大模式,即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灵活运用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工作任务描述
1.读书使人优美。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西安市从去年开始要求各个社区设置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室。目前这些图书室运行情况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居民在这里阅读感受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四路,对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几十家社区图书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身边的图书馆”规模、标准各不相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有的缺少书刊资源,有的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很多社区图书室少有人问津。与国内外成熟、便捷的社区图书服务网络相比,我们的社区图书室还有哪些不足呢?
草阳社区设有职工书屋和农家书屋,有6000多册图书。“起初,书的种类少,后来看书的人多了,社区就号召大家捐书,很多居民积极响应,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图书室规模也渐渐扩大。另外,社区里有两所大学,老年大学和社区科普大学会定时上课,有兴趣的居民会前来听课。还有不少下岗职工、老党员来读书”,社区主任刘雅丽说。然而,根据莲湖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草阳社区即将面临拆迁。刘主任说,6000多册图书已由工作人员打包成捆。等到搬迁安置好以后,她打算把图书室,还有社区科普大学等一体化规划,让社区文化氛围继续活跃起来。
2001年5月,劳动二坊社区就有了图书室。记者走访看到,图书室放了两个书柜,其中一个书柜已经空了,另一个书柜摆满了书籍,但书柜被锁上了,书籍种类也较少。
社区主任曾筱筠表示,社区图书室几乎没有人来。图书室的工作人员说,有固定的几位70岁以上的老党员偶尔会来图书室借本书,但每次借的书也多是宣传资料和一些政策类书籍。
西关正街社区图书室和会议室设置在一起,一个大铁书架,上面摆放着几排书,这些书多为小说、作文书、教育类书籍,在册的只有几百本。这些书还是2012年省文化厅配送的,最近几年也没有更新过。
“寒暑假期间,社区会组织学生过来做实践课。在这期间,学生们会过来看看书。其他时间,前来借阅的人非常少”,西关正街社区主任谢翔天说。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社区图书室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了。
在北关自强路街办向荣社区的3楼,40多平方米的房子,门牌上标注着“图书馆”“会议室”“家长教室”。可记者走近一看才发现,房间里根本看不到书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一个墙角里找到了三个书架,书架上的图书已经落满灰尘,陈旧不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办公区域紧张,他们社区与阳光社区及建强社区三个社区1万多居民共用一个图书馆。可单从图书馆的位置及摆在角落的图书来看,这里的图书早已不受重视,图书馆形同虚设。
交通社区的图书室成立于2008年。谈起图书室的现状,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来图书室借阅书籍的人以老年人和小学生居多,“我们的硬件设施齐备,属于标准化建设,环境很好,小学生放假期间也愿意来这里读书、做功课。”
相比之下,南院门街办保吉巷社区的图书室无论从场地规模、配套书籍、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强得多。记者在保吉巷社区图书室内看到,这里有七个大型书架,书架上的图书包括科技书、文艺书、工具书、儿童连环画及报纸杂志,虽说比不上省市级大型图书馆的藏书丰富,也算得上种类齐全,能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可在这里,记者看到,一些图书却十分新,个别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受到图书室时间开放时间的限制,只有寒暑假时,来这里看书的人才较多。
居民对社区图书室各抒己见
观点1:到社区看报已经成了习惯。几乎每天早上8点,65岁的黄和平大叔就会出现在红专南路社区书屋。提到为什么要天天来,黄大叔笑着说:“习惯了,每天看报纸和每天吃饭一样重要。家里只订了几样,这里报纸种类更多,还有杂志。”黄大叔告诉记者,社区书屋里的读物很多,有时间也会找喜欢的书看,他自己还在省图办理了借阅卡,爱读书的人看多少都嫌不够,“这都是我们阅读的一个途径,社区书屋很重要,也最方便,没有是肯定不行的。”黄大叔正在看报时,77岁的陈鑫安大爷和81岁的杨永成大爷也来到了书屋,认真看完报纸后,差不多快到吃中饭的时间了,“我记得当年老师跟我们说看报就可以知道全县的事,全国的事,全世界的事”,杨永成大爷说。陈鑫安大爷说:“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了,信息太多,我们老年人对五花八门的信息分辨不清楚,所以还是以党报党刊为主。”
观点2:开放时间与居民工作时间冲突。据了解,大部分社区图书室仅在周一至周五开放,开馆时间则为早上9点到下午6点。“社区开设图书室本来是方便居民的,可是我们上班他们上班,我们下班他们也下班了,很难有机会去社区图书室看书借书,社区图书室是不是应该适时调整开馆时间,延长到傍晚或是增设周末开放时段。”观点3:图书陈旧,没电脑检索书难找。中铁一局社区是开设社区图书室较早的社区之一,3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内,藏书达上千册。但记者发现,这里的部分书籍有些陈旧,好多都是十多年前的版本。一位居民说:“社区里的书老是这几样,看得人都没兴趣了,你说那些老掉牙的农技方面的书籍,对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来说有什么意义?社区应该增加一些科技类图书和市场上热销的新书,提高社区图书室书籍的更新速度,这样才能吸引人。”居民常先生也坦言,现在网络便捷,要是图书室再没有能吸引人的书籍,他肯定不会感兴趣。“社区图书室里没有电脑,不能进行智能化检索,要找本想看的书,必须得挨个书架慢慢翻,这样还不如待在家里看电子书更为方便省时”,一位年轻的居民说。
三大难题困扰社区图书室的建设。从去年开始,西安市向各个社区下发了建设基层社区图书室的通知,要求社区图书室的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且有一定数量的固定阅览位置、藏书不少于1500册、杂志达到十余种,馆内需制订借阅制度、设置电子目录,聘请专职管理人员等,但从现状看,这个目标大多数社区都很难完成。“社区图书室要解决‘有’的问题,首先必须有地方,有了这个前提,后续的建设以及设施、图书的配备才能跟上。”兴庆南路社区主任呼延玉平直言,现在大多数社区的办公用房都是靠租或者借,相当一部分社区都达不到300平方米的现代化社区建设的硬性标准。原本就紧张的用地,想要再腾一块地方设图书室,难度可想而知。呼延玉平说,他们社区原来的办公地址在交大街南口的一个老旧家属院内,几十平方米的地方连办公都成问题,更别说建立社区图书室了。直到2013年年底社区搬到新的办公室,地方仍旧不是太宽敞,与物业商量后对整个办公区域进行了改造,腾出了一间房子做图书室,工作日内全面向居民开放,图书室建成一年多来,藏书也积攒到了一千多册,可是规模不大,没能引起居民们的关注。社区图书室是公共服务事业,没有盈利功能,但是维持它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资金。开通巷社区主任王玉梅说:“社区图书室建成以后,要想吸引居民必须有新鲜的东西,定期的添置新书、增加新的服务项目都需要投入,但是社区的经费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图书室的图书和设备更新。”中铁一局社区主任吴永乐说,社区图书室里医疗保健类和儿童读物类的书籍较受欢迎,主要是社区里离退休老人和学生来借阅,管理类的书籍大多是社区工作人员阅读,个别年轻人会来看看文学类或是励志方面的书籍,其他种类的书籍基本上都无人问津。社区每年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对馆内图书进行一次梳理,处理一些过时的书籍,但是却拿不出配置新书的预算,也没有单位愿意承担,社区只能去“化缘”,依靠爱心企业和单位的捐赠。东关社区主任郭江林说,社区图书室的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想把图书室办得有声有色,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个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图书分类、编目等业务技能,还要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特别是收集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但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已经建成的社区图书室中,图书管理员均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或是轮流任职,即使社区制订了借阅制度、有的还配备了电脑,但是管理跟不上,没有专业的电子目录,给居民借阅带来了不便。“社区里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固定岗位,很难抽出专人负责图书室的工作。”和南社区主任焦莉说,虽然上级单位有要求社区图书室配专职的管理人员,但是现有社区人员都是满员状态,只能暂时由工作人员兼任,这样一人多用,确实很难达到专业图书室的管理水平。
那么,针对如今社区图书室门庭冷落的现状,社区图书室该如何进行转变呢?向荣社区副书记丁红旗说,以向荣小区为例,居民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眼睛不好使了,每逢讲座,他们都爱来,可到了看书就没人愿意了。有些老年人有个特点爱听不爱看,那么就应该建立电子阅览模式,只要戴着耳机用手指在电脑上一点,电脑可以把他们所需要的内容朗读出来。如此一来,既照顾了老年人身体的不便,还可从听书中获益,也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休闲方式,告别麻将。北关街办龙首西北社区书记黄娅婷说,来图书室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为了能调动居民的阅读积极性,他们根据人群请专家来做讲座,老年人听了健康专家的讲座,第一时间就会问社区有没有保健类的书籍。而青年人听了专家谈论创业方式,事后也会到社区图书室去找两本相关书籍看看。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居民的兴趣,使他们来图书室阅读。
东关社区主任郭江林说,社区图书室除了涵盖图书信息,也应该补充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资源。社区图书室不能仅仅是看书看报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公共文化空间,从全馆网络覆盖,到各类讲座、艺术沙龙,甚至是社区居民的读书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的社区图书室才有吸引力。
兴庆南路社区主任呼延玉平说,社区图书室要想实现多功能服务,让社区的图书资源流动起来,在社区内建馆会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能在社区附近重新选址,专门开辟一个能够容纳更多居民、更多图书、设施更加齐备的空间,让居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体验社区为大家带来的多样化的服务。
“在社区内开设图书室就是要让居民从中体会到便捷,不仅要有足够大小的阅读场所,还应该有灵活的新型借阅制度。社区图书室首先应该实现智能化,借阅者可以从电脑上查到所需书籍的编号,然后去相应的书架找到它。再从大的范围上讲,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图书室与大型图书馆之间形成联动,相互之间资源共享,让整个社会系统的图书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居民只要就近去一个社区,就能通过社区图书室的网络系统找到自己想要借阅的书报,由社区出面定期统一借阅和归还,实现馆际间的‘通借通还’。”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如是说。
2.与居民代表主动“对话”,金陵小区居民自拆违建铁皮车棚。社区里拆违点比较多,拆违前先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与居民代表对话,一起解决小区拆迁问题。据悉,20世纪80年代左右建成的金陵小区,是个敞开式无物管老小区,因缺乏管理和配套设施不足,该小区居民陆续在自家院内和门前私搭乱建,最主要的是铁皮车棚。今年宝塔桥街道将金陵小区新五村、新六村和新七村列入小区计划,但如何拆除违章建筑让人头疼。具体来说,执法中队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对金陵小区五六七村的违法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共统计出新五村违法建设104处,新六村违法建设162处,新七村违法建设157处,并将所有违法建设逐一拍照编号建档。执法中队在实施拆除违建之前,首先召开了新五村居民代表大会,深入了解居民的要求和愿望,直接和居民代表对话,回答代表的问题,打消居民的顾虑。金陵小区的居民在公共区域建设的违法建设,绝大多数是用于存放自行车和电动车的铁皮棚。由于多年来车辆被盗现象十分严重,车棚违建确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一来,城管队员找到问题的症结,就比较好解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街道就先在六村社区公布了小区新规划图和将来新建车棚的地点和效果图。为了保障居民拆除旧铁皮棚建设新车棚的过渡期内车辆的安全,街道专门辟出七村闲置的一块篮球场,将场地内停车线一一划好,并专门出资请人日夜看守,所有金陵小区五六七村的住户在新车棚未建好前都可以免费停放车辆,并承诺若车辆发生丢失损坏将赔偿,打消了停车居民的顾虑。最终,金陵小区五村违法建设已全部拆除,七村共计157处违法建设,至现在已自拆122处,自拆率77.8%。
问题思考:
1.任务1中,社区图书室本应该成为吸引社区居民的好去处,但为什么成了“鸡肋”呢?任务2中,采用居民对话的方式,有效解决老旧小区违章搭建的问题。试着理出这一对话模式的流程。
2.如果你是社区居委会的社工,请问你该如何解决社区图书馆利用率低的问题。
3.如果你是执法人员,请问你还会用什么方式与居民进行对话沟通。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社区工作的特点与目标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形成更和谐的社区。
当前,来自政府的社会服务任务,一是民政部门主管推动的社区服务,二是因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失业、再就业等问题,较少开展比较个人化的服务。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在寻找在市场化改革中自己的新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加盟,社会工作对实际社会服务的介入就不再是表层的,而是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1.社区工作的特点
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有其独特性。首先,分析问题的视角注重结构取向。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个人自身的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及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其次,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社区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涉及社会政策分析以及政策的改变,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再次,具有一定政治性。社区工作者有些时候会采取多种行动为社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社区工作总是在关注问题,并且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由此引发了对现存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者相信社区居民有能力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现在只是缺乏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工作。
(2)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其拥有的权利,而个人也有责任履行公民的义务,使社区资源和权利能够平等分配。
(3)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使社区资源能有效地回应社区需求。
(4)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会的互相关怀,达到社区照顾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工作目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可以分为:事工(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事工(任务)目标是指发展社区,重在改善环境及素质,解决社区问题,争取资源及权利。
过程目标是指发展个人,让居民在过程中得到成长,提升公民意识,感受自决能力,愿意参与社区活动。
无论是事工(任务)目标,或是过程目标,都强调居民一起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专业社会工作中的社区工作特别重视运用社区内的各项资源,相信居民可以发挥能力去运用。对社工而言,专业社工要能够调动社区中的非正式支持资源。
二、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社区工作的模式有不同的划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社区问题,或因为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工作途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这里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和社区照顾三个实施模式。
社区工作主要模式
续表
三、任务解决
社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和儿童缺乏照顾,即空巢老人较多,留守儿童多。可以运用地区发展模式,开展老人帮助老人,老人照顾孩子的方式解决;可以运用社会策划模式,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门调研,制订相关服务方案,解决老人与儿童的实际问题;可以运用社区照顾模式,聘请第三方或者相关社会服务组织,进驻社区开展专门服务。
必备知识
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
1.在社区内照顾
在社区照顾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被照顾者迁回他们熟悉的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如家务助理、社区护士及社区中心等。
(2)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更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如老人庇护所、小型儿童之家等。
(3)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使服务对象有机会接触社区,方便亲友探访见面。
2.由社区照顾
在社区照顾实践中,已充分证明了建立强有力的地区支持网络是实行社区照顾不可忽略的策略。“由社区照顾”的重点是要积极协助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从而帮助他们继续留在社区或在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
“由社区照顾”强调借助非正规社会支持网络的力量。非正规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是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性化,比较适合给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性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拓展训练
某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小区内的公用设施不健全,1500户的小区只有一二百平方米的违章搭建的非机动车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置电动车、燃油助力车的住户越来越多,唯一的车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停车的需求,纷纷在大楼内停放,影响居住环境的安全,还时常出现邻里纠纷。居民们多次向物业、业委会、居委会提出把小区东边的林带改造成一个车棚,以解决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
问题思考:
从专业视角分析,如何运用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进行设计并解决该问题。
推荐阅读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