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健康维度中老年人常见问题及服务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从健康维度出发,掌握不同类型老年人照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能力目标:从健康维度出发,分析不同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任务描述

陈老师退休20多年,与子女同住,前几年陈老师在家可以整理家务,烧饭做菜,基本上家务子女都不用担心,陈老师都能全部完成。近几年,由于体力衰弱,已基本不能做家务,有时候连吃饭、睡觉都需要家里人帮助完成。

问题思考:

1.陈老师生活中需要哪些方面的照顾?

2.目前社区可以为陈老师提供哪些服务帮助?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高龄自理老人的照顾问题

高龄自理老人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琐碎的问题,例如修理家中损坏的电器设备、更换电灯灯泡等问题。而在社区周边,提供维修家电水管等生活服务的商家相对较少,有的商家能够提供维修材料,但是却不能上门服务,给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带来了不少难题。

目前社区居委会等相关政府机构的工作尚不能辐射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方面,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尚有待完善。

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及处事原则,偶尔和邻里产生口角,虽然矛盾不大,但会给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不快,影响其生活质量。

社区居委会对邻里问题基本上都会出面解决,但部分问题相对较小,很少会有居民反映到社区居委会,都各自赌气,以互相不理睬的方式长期相处。

老年人白天生活中最常见的安全问题是对家用电器的误操作、家用电器损坏后的漏电现象和厨房煤气的使用。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常常伴随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脑血栓、心肌梗死等老年人常见病经常会在老人深夜熟睡时发作。还有部分老年人因为半夜如厕,不小心滑倒磕碰,晕倒在家,发现不及时或者家人处理不当也很容易导致老年人死亡。

社区会组织老年人安全生活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意识,但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参加培训。针对老年人深夜患病的情况,社区基本上没有相关的服务措施,都是由医疗机构直接介入。

老年人进入退休状态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变成了最主要的需求,尤其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他们在身体行动方面出现障碍,更加想在精神文化方面得到填补。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小区的现状是:社区很少组织集体活动,就算组织活动也无法动员很多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参加,没有长期有效的活动安排机制。

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部分社区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还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政事务的处理或者常规性的拜访,家庭矛盾处理,未真正做到服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人是目前社会环境中最易上当受骗的人群,由于社会体制以及部分商家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很多老年人的个人信息泄露,骗子利用老年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不够了解以及部分老年人贪小便宜的特性,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客服、推销保健产品等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假冒产品或者直接骗取钱财,给老人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社区居委会把老年人受骗问题常年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纸质宣传、培训讲座、入户宣传等手段,提醒老年人谨防骗子的各种骗术,但每年还是会有不少老年人上当。

目前社区生活中,只有部分大型社区开设了医疗门诊服务,大部分社区周边只有私营药店。老年人患感冒、磕碰擦伤时,因为考虑坐车麻烦,他们一般不会去大型医院就医,而是自行配药处理,为老年人晚年的健康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社区居委会在进一步的落实建立社区简易门诊,但覆盖率尚不能达到社会的整体要求。

老年人家庭暴力问题,所谓家庭暴力并不仅仅指身体上的暴力,现在社会中更大一部分是精神上的虐待,精神上的暴力。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是老人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因为长时间的贴身照顾,导致照顾者产生心理上的抑郁与烦躁,从照顾之初的悉心体贴,到中期的敷衍抑郁,到后期的烦躁暴力,并非照顾者本来就暴力,很多时候照顾者本人也是受害者。针对老年人的暴力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对老年人的人身攻击与语言上的谩骂,使老年人毫无尊严可言。一部分受暴力的老人,虽然身体自理能力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导致正常的家庭关系破裂,很多老人处于弱势地位,最终产生老年人家庭暴力事件。由于子女的过度索取与老年人有限的经济能力,导致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子女在索取无果的情况下,往往会以暴力的形式逼迫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补助,这是一种道德沦丧的行为,但是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老年人受虐待问题一直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重点,凡是社区内有虐待老人的现象,必定严厉处理。中国很多家庭长时间奉行“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老人一般不会将受虐的情况向社区反映。为了维护自身家庭良好的形象,不被别人笑话,往往选择隐忍,但这正是老人家庭暴力恶性循环的开端。

对老年人的赡养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但很多家庭子女之间纠纷引起的不赡养老人事件屡屡发生,而最终受害的必是老年人。

国家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职责,老人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但出现子女不赡养的情况,老年人很多并不会选择采取法律的手段,怕打了官司,虽然每个月可以拿到几百块钱,但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也将断得干干净净。这种情况下,社区居委会正是起到了一个中间介质作用,从协调者的角度出发,既顾全老年人珍惜的子女感情,又能劝服子女对老年人尽到赡养义务。

二、半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

半失能老人可以分为借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借助老人主要是指老人在日常行动中需要依靠拐杖的其他助力才能完成基本的生活功能,但尚不需要有人进行护理服务;介护老人则是特指老人在失去部分自理能力的前提下,需要他人进行护理照料才能完成基本的生活功能。大部分生活在社区中的老年人基本都居住在高层住宅中,尤其是老式住宅没有电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行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如果需要从家中通过楼梯到社区公园散步,需要至少两名成年男子协助才能完成。

介护老人在家中的照顾问题,一直是家庭照顾的负担,与配偶一起居住的半失能老人,一般由配偶全权负担老人的照顾问题;配偶已离世的老人,基本由子女轮流照顾,子女工作无法顾及的,则由家庭保姆负责照顾。目前社区半失能介护老人的照顾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半失能老人的照顾包括:洗浴、如厕、身体活动、穿衣、吃饭等生活琐事。短时间的照顾,子女包括保姆都能适应。但长此以往,很多照顾者包括家人,会滋生对老年人的厌恶,从言语、精神上开始对老年人不尊重,甚至谩骂。对半失能的老人来说,这是人格的践踏,尊严的丢失。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久病无孝子,而老人其实也未得到真正的妥善照顾,反而导致了生理、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在半失能老人出行方面社区居委会尚未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一般都是在由邻居协助完成或者是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完成。志愿者服务基本不定期,而且针对居家老人的志愿者服务相对更少。

在老年人居家照顾方面,目前能提供解决办法的只有民营家政公司,社区在这方面的力量相对较弱。国家目前推出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能为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的照料,以使其家庭中配偶、子女的日常工作不受影响,晚上接回家中再进行照顾。但目前国家推行日间照料中心的项目,很多实验省份还未真正落实,部分地区也只是做好硬件设施的配置,真正的日间照料服务未能跟上,很多社区的半失能老人仍未能享受到此项政策带来的福利。

三、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

与半失能老人相比,失能老人对居家照顾人员的要求更高。除了要做到半失能老人的照顾要求外,还必须全天定期给老人翻身、按摩等。失能老人常常伴随着大小便失禁、脾气暴躁、性格多变等问题,给照顾人员生理上、心理上带来很大的负担,很多情况下就会演变成打骂老人,将老人看作是累赘,全然无视老人的尊严。

社区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一般都止于家庭,社区居委会基本都不参与照顾。部分社区会定期前往探望,但大部分社区只是做到数据上的统计,很少顾及此类老年人的照顾问题。

四、失智老人的照顾问题

失智主要是指老人进入老年期后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或者受疾病的影响,脑功能下降,在日常行动能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日常的外界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甚至过去的记忆也产生混乱。对此类失智老人的照顾难度更大,他们就像幼童一般,需要全天候跟随,一日三餐、每天如厕情况,都必须在照顾者的可视范围内,因为老人无法辨别可预见性的危险,很容易出现走失、不小心触电、误食药物等问题。对此类老年人的照顾比失能、半失能还要辛苦。很多家庭因为条件较差,家中的劳动力必须外出工作,根本无法顾及家中失智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家人经常将失智老人反锁在家中,防止其外出走失。这种方法除了能保证老人的一日三餐温饱,对老年人的照顾非常有限。

社区对失智老人的照顾,目前也无能为力,除了定期探望老人外,能做的就只有帮助家属联系相关照顾机构,以便失智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顾。

拓展训练

钱大伯与子女同住,但家人都有工作,很少能顾及对他的照顾。他在家需要借助轮椅才能行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只能吃些剩菜剩饭,偶尔会有邻居过来帮忙。

问题思考:

1.从健康角度出发,分析钱大伯需要哪些方面的照顾?

2.在对钱大伯的照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推荐阅读

1.吴华,张韧韧.老年社会工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学敏慧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