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青少年社区心理咨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建立关系的技巧、谈话的技巧。家庭结构治疗理论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家庭结构疗法,对个案家庭进行有效干预。
工作任务描述
张某,女,23岁,大学学历,××社区的居民。她6岁前与外婆外公在农村生活,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形成了男性气质较强的性格,6岁以后,父母将她接回家,一同生活,父母开始对她的性格进行约束,使她的性格变得扭曲。而且案主有一个各方面都比她出色的弟弟,再加上父母本身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由于弟弟从小就与父母一同生活,所以对她和弟弟的不平等对待就更加明显,她从小在弟弟的光环中长大。案主初中时与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系处理不是十分的恰当,老师曾在全班公开恶言中伤她。大学在校期间,由于转专业带来同辈群体交际不适,并且曾因为激烈的学业竞争有过焦虑症,不开心时有轻度酗酒的习惯。案主大学毕业后,由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换给她带来不适,工作中经常遭遇领导的不公正对待,同事间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这一系列的经历使案主对社会、对自身都极度缺乏信心和勇气,她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也时不时萎靡,情绪经常失控。她感觉到很孤独,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十分的压抑,但是她又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她帮助。
背景资料
张某父亲原来从事法医工作,现在是某政府部门领导阶层,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她还有一个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在念职高。父母关系十分融洽,并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她的父母重男轻女思想较重。在与张某初次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只是用外在表现出的行为来掩饰着自身极度的自卑。张某虽然现在有一份在银行的稳定工作,收入也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本身性格原因,她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而且她还未适应从学校到工作的环境转化,这也使她的情绪不稳定,对生活态度消极。
问题思考:
1.张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怎样对张某开展心理咨询?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建立专业关系
目标:运用亲切、真诚、同理心等技巧,建立与张某的专业关系,使张某信任你。邀请张某成为咨询对象,与她签署咨询协议。
1.自我介绍和关注可能产生的沟通障碍
与来访者进行目光交流,并向来访者介绍自己:“你好,我是……(头衔、姓名)。你是……”
察觉是否存在听觉和视觉障碍。如果服务对象没有戴眼镜或助听器,你要询问是否需要。
询问服务对象是否需要改善咨询环境,比如减少背景噪声或调节调节灯光亮度。
交谈时应咬字清楚。
注意来访者是否存在阅读障碍或是文盲。
考虑来访者的年龄、性别、宗教、社会经济地位等。
2.评估来访者对访谈情景的理解
询问为什么来这里,尤其要了解服务对象是否配合。
你期望在这里发生什么?
你来这里见我之前有何想法和感受吗?
因为我已经和……/从……看过报道,知道你来自……我已经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你为什么来这里/为什么我们正在交谈。
为了……我很愿意和你聊会儿。
3.获得知情同意
让服务对象对方享有知情权,且本人自愿参加访谈或评估。
向服务对象解释访谈目的,了解并关注服务对象对访谈的期待,需要搜集哪些资料,通过哪些方法来搜集,然后应该做什么;如果生成个案报告,哪些人会读到它。
让服务对象知道,他有权利不参加或可在任何时候退出。
如果服务对象不愿意继续交谈,使用鼓励性言语。
在交谈中,如果你不理解我说的或对我要求你组做的事情心存疑虑,你尽可以打断我。
4.提炼出最主要的关注/抱怨/问题
你能否告诉我你问什么在这里/来这里/接受评估?
是什么原因让你到我的办公室来?
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期望我们的面谈如何进行/从面谈中得到怎样的帮助?
5.归纳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理解
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
你能够解释一下它为何发生,又是何时结束的?
你的问题/抱怨/疾病有多严重?
你期望它能够持续多久?
什么问题导致了你的问题/抱怨/疾病?
你对你的问题/抱怨/疾病有何担心?
你想你应该接受怎样的治疗?
你期望从这个评估/治疗中得到怎样的结果?
6.对关注/问题划分维度
这件事情发生多久了?(持续时间)
这件事情多久发生一次?(频率)
请回忆上次发生事件的那一刻并告诉我。
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
你有何感受和想法?
附近还有谁,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接下去/后来发生了什么?
这种情况有多典型?
它与第一次发生有何不同?
这个时间可能有什么不同?
7.结束访谈
你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需要补充/告诉我/让我知道/明白吗?
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相关/的事项被我们忽略了呢?
对我们今天所做/这项评估/我要写的报告有什么疑问吗?
对下一步/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事,你有何疑问吗?
下一步……将会在……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就关于……的事情联系你。
你需要到……与……预约。
很感谢你到这里接受访谈,并让我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很感谢你来到这里和我交流。
我希望你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虽然你今天没有从我们的交谈中获得直接的收获,但是你在专业人员的培训过程或是在收集研究数据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将会使其他与你有相似境遇的人得到帮助。
二、背景资料的收集
治疗师临时成为家庭系统的一分子,适应家庭的规则,并通过语言、姿势和动作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接触,从接触中感受对方对他的接纳和反应。结构式家庭治疗法要求治疗师在进入家庭时,不要被家人所提供的个人问题,如孩子行为不端、厌学等问题牵着走,而是要先了解家庭的结构以及功能失调的交往方式,然后介入改变。
1.来访家庭的交互作用模式:了解家庭成员间相互交流的方式与倾向如何。目前家庭中的等级结构(父子、母子),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界限的状况怎样。在家庭内部是否存在亚系统的结盟关系,例如母亲与某个子女关系很密切,以此来左右家中其他的人际关系。本家庭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
2.来访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处于什么社会阶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内遵守的某些风俗习惯,以及大家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3.来访家庭在其生活周期中的位置:本家庭目前处在何位置,估计有哪些可能的问题与困难。该家庭现在面临的独特情况是什么,能否从家庭生活周期中找到什么线索等。
4.来访家庭的代际间一般结构:父母原来各自家庭的结构情况如何,父母自己在原来家庭中的地位与体验是什么。目前家庭的结构与交流中,有多少是受到父母原有代际间关系的影响。
5.家庭对“问题”起到的作用:了解来访对象已经有什么疾病,家庭与“症状”或“问题”的减轻或加重有何关系。例如父母强迫患儿进食,既可能减少对身体的损害,也可能加剧其诱吐的行为。在问题的消长变化中,家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6.家庭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家庭成员面对问题或是其他矛盾冲突时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应付。其效能如何?是否存在不适当的防御机制或投射过程。能否引入一些行为治疗技术解决当前的某些问题。
三、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诊断的目标是收集充足的资料,了解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原因。
家庭结构图
四、干预
重演家庭生活场景,引导家庭成员发现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成员的权力结构。打破原有家庭结构,重建家庭系统的交流规则。
本案例中,可以邀请张某一家人来到咨询室,然后让张某描述一个家庭生活中让她不舒服的场景,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咨询师询问其他家庭成员感受,让家庭在互动中发现权力结构和家庭互动方式。然后,打破以往家庭互动方式,邀请爸爸妈妈对张某的话给予尊重,拥抱张某并对她表达关心,由此来打破以往家庭中的互动模式。
五、评估
只要有微小的改变,就算成功。
必备知识
沟通技巧
要做好心理治疗,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与来访者沟通的能力,也就是洞察来访者心理活动的能力,和让来访者理解你的话语的能力。根据调查资料,成功的心理医生具有一些共同品质,比如真诚关心来访者,对来访者负责。有关资料显示,一个医生的治疗效果好不好,他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心理医生,关键的素质是医生对来访者的态度是否亲切,以及对来访者是否高度负责。下面简略讨论心理医生应如何作为,才能在治疗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囿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容易将目光集中于来访者的疾病,甚至仅仅是来访者的症状,而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某种疾病或是某个症状,而是一个人。心理医生应营造一种气氛,使来访者有充实感,觉得自己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态度亲切则是营造这种气氛的方法。亲切的医生把来访者“当人看”,而不是把来访者仅仅当作症状的“载体”。不管他对来访者思想和行为有什么样的评价。不管来访者说什么或做什么,他都认为那是来访者整体人格的一部分,因而无条件地加以接受并作为有价值的素材去理解。他对来访者的行为不评论是非,就是说来访者与社会行为准则抵触的言行,他不会提出批评;来访者合乎社会嘉许标准的言行,他也不去赞扬。他也不会越俎代庖,为来访者担负生活责任。也就是说,不要“扮演上帝”。任何时候他都坚持这种亲切、包容而不居高临下的态度。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正确地表现亲切,使来访者感觉在心理治疗室是安全的,从而能最有效地参与。进一步说,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尊重意味着医生认为来访者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态度促使来访者承担起治疗中自己一方的责任,而不至于形成对心理医生的依赖。
亲切表达出医生对来访者的关注,但不要为了表示亲切而对来访者的困苦展现同情。同情不是亲切。当来访者说了凄凉生活经历时,心理医生通常不应说“太惨了!”或“我很难过”。这类同情话语能表示某种关切,但未必表达了心理治疗所要求的亲切,因为它传达的是心理医生对事件的评价或反应。而在心理治疗中,对来访者的思想感情的关注才是重点所在。对上述情况,既要表达关切,又不失尊重的适当反应是“这事一定让你很难过”(对灾难性经历)或“看来这事让你心烦”(对不那么严重的事件)。这种表述暗示在治疗中来访者的情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亲切也不是说医生应扮演一个被动的好好先生,一味地在治疗中努力使来访者不出现焦虑。心理医生的职责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而扩展对自己的理解通常不是毫无痛苦的。亲切的医生会避免伤害来访者的人格尊严与完整,但并不排除必要时对来访者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合理性正面提出质疑。当来访者的某些行为和基本心态导致了他的心理问题时,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挑明使来访者正视这些问题的根源,这才是真正的关心。不做这种挑战性努力的心理医生,不能算是具有关心和包容的态度,其实质乃是倨傲敷衍,对来访者并无真诚的关心。
因此,就心理治疗而言,心理医生会对来访者做出评测,会在适当时机质疑来访者的病理言行,但不对来访者整个人作褒贬评判,更不会污辱他。对来访者说“这事做得真蠢”或“你真蠢”,两种表述有天壤之别。前者,如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说出,可以是亲切而建设性的评注。而后者则是人身攻击,不是亲切,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用这种言词。
拓展训练
日常生活中,你有时会见到一种人,对别人的事情过分热心,耗费许多的时间精力过问别人的私事,不管人家需不需要,总想为人家的每一件事出主意。这当然是病态的关心,是占有欲和控制欲的曲折表现。心理治疗中对于亲切态度的分寸掌握也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让亲切走得太远而成为占有性的,也就是说不应为来访者决定什么对他最好。但另一方面,医生也不刻意把正常的人类情感冻结起来。如果心理医生说:“我要你做的是……”虽然其出发点可能是关心来访者利益,但却是占有性的态度,因为这剥夺了来访者的决定权。这种口吻在行为疗法等某些操作性或指导性的治疗方式中是有效的,对纯言语性的心理治疗,如本书所讨论的,则鲜有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必须表现得像个冷血的治疗机器。为了表达亲切态度,心理医生有必要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机器)在治疗中出现,要使用“我”字。例如,可以说“依我看这件事你本可以处理得更好些”或“我感觉你心里还有些东西没说出来”。这些表述并未侵犯来访者的权力,却说明医生在借助他的观察技巧和个人印象来努力帮助来访者。一个致力于使自己的语言毫无个人色彩的医师所展示的客观性,在来访者眼里会显得是有意保持距离和漠不关心。
问题思考:
其中哪个部分可以体现出“亲切”的技巧?
推荐阅读
1.[美]欧文·亚隆.李敏,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亚林.行为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