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家长工作观

一、明晰家长的角色定位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也对教育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为风”,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类拔萃。这种普遍存在的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的角色意识、教育作用,关系到整个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家长是推动幼儿园良性发展的外驱力

首先,家长是幼儿由“扶着走”再到“自己走”的帮扶者。

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直由家长“扶着走”的,也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直不受家长帮助而自己会走的。事实上,孩子往往是由家长“扶着”起步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由“扶着走”再到“自己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无私地全身心地投入,和善地帮助、指导,勇敢地探索、实践,家长之于孩子,完全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这样孩子才能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使幼儿由不懂到稍懂到懂得很多,由不会到稍会到会得很多的过程正如孩子学步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无私全身心地投入,和善地帮助、指导,勇敢地探索、实践。

其次,家长是使幼儿从“学习学会”到“学会学习”的精心设计者。

家长既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又是终身教师。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先在家长指导、帮助下认物、识字、明理,然后学会独立自主,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当然,为促成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家长们往往各显神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寻找指导孩子的好角度与切入点。

再次,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显性和隐性环境的积极优化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从教育目标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只有家园双方在育人方向上达成共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才能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家长是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的重要影响力

首先,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导向者。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最长久的场所,是孩子天然的学校。一个儿童入学时已经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还持续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对学校教育起协助和补充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幼儿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都是先从家庭里习得的,而并非只是在幼儿园学到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起点,家长引导着孩子的成长。

其次,家长是孩子言行的规范者。

家长的义务是教养子女。家长们看着子女长大,又常年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各方面表现应该都了如指掌。尤为可贵的是,“家庭在德育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和固有特点:如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因势适时的针对性、遇物则诲的灵活性、血缘关系的权威性、言传身教的示范性等”。因此,子女的一切不良的行为都能而且应该及时由家长予以矫正,子女的一切正当的行为都能而且应该及时由家长加以发扬。

(三)家长是健全子女个人人格的强大助动力

首先,家长自我教育是支持、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关键举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家长在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加强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身的教育问题。

孩子与家长有着亲子情感关系,有着经济依存关系。家庭影响孩子,父母教育子女,主要是以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为基础,以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为主。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爱好特长和教育方法,都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知识的拥有和实践,情感、意志的塑造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特殊的渗透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功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日常言行表现。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就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反之,家长本身言行不一,品行不端,对孩子的教育则很难奏效。因此,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完善家长的自身形象,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发挥家教功能,这实际上也是支持、配合学校教育。

其次,家长的自我教育是促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础。

家长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又必然促成孩子的自我教育,并使孩子最终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唯一可仿照的模式;孩子对家长绝对信任,因而在模仿时就会不加任何选择。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孩子们从家长的学习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从家长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了教育,体验到了乐趣。这是任何学校教育都无可替代的。

家长在幼儿园教育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有所作为的。家长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开拓者,是协调、沟通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践行者,是发展、强化幼儿园教育的支持者与推动者。

二、家长类型分析

如今在幼儿园的生活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因“4-2-1”的养育方式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成长中。不同的家长因家庭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家长是幼儿园服务对象之一,了解家长的类型有助于教师做好家长工作。

家长类型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按照三个维度对家长群体进行了分类,一是按照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分类;二是按照对班级工作配合度分类;三是按照家长的性格特点分类。

(一)根据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分类

1.严厉型的家长

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要求多于对孩子的帮助,对幼儿的约束和批评也比较多。我们从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中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严厉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相对较强,做事比较有序,但也存在胆小、没自信、爱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和自我否定的倾向。

2.民主型家长

该类型家长对幼儿的表扬和批评相对适中,遇事和孩子商量,能够给孩子较多自我选择、自己做主的机会。民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有自信、敢于尝试、做事积极、爱参与、有创造性、喜欢帮助别人,同时很喜欢谈价钱讲条件,比较自主。

3.放任型家长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评价很少,对幼儿的表扬、批评、帮助和管教很少,这种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类家长由于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会真正地与老师沟通,往往有理讲不通、对老师的无理要求较多,认为教孩子就是老师的任务。

4.娇惯型家长

这类家长常会无原则地表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很多,是真正的娇惯型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别人不能碰不能说的宝贝,甚至会替幼儿做所有事情。娇惯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特别强、动手能力差、做事不积极,不参与、爱发脾气耍小性子、听不得批评,但也颇具同情心。

(二)根据对班级工作的配合度分类

1.难缠型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对老师不够信任,甚至带有敌意,认为把孩子放在老师手中会让孩子受很大的委屈,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因此一见面就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希望老师怎么样做、老师应该怎么样做、老师一定要怎么样做。

2.配合型家长

这类家长能真正地支持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对老师有一定的信任。配合型家长认为老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会考虑老师的建议。但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并存在着与老师观点不太一样的看法,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多是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若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对某些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或有误区。

3.理想型家长

该类型家长往往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常把“辛苦了”和“谢谢”挂嘴边,孩子受伤也会表示“不要紧、没关系”,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总能很好地完成。

(三)根据家长的性格特点分类

1.沉默型家长

沉默型家长有三种不同的表现:①拙于“交谈”。谈话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时常困扰着他,使他难以获得解脱。越是口拙,这种压抑就越深,使他的下一次开口更为困难,于是产生恶性循环,直到最后干脆不说,用沉默来对待对方。②不想张嘴,怕张嘴。这种心理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人与上一种家长心理不同,上一种家长是意识到不说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为自己表达能力欠佳而惶惶不安。而这种天生就不愿张嘴的人,从来就觉得自己不说话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没说话而自责或不快,他一直以为这样比较舒服自在,很心安理得。③用“说话”以外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心意。这种家长既不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不是有不爱说话的癖好,他是碰上了想说却又不能说或者很难表达的事情,只好换一种方式,用“形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即通过眼神、面部表情以及坐立姿势、手脚动作向你传达他的意图。

2.唠叨型家长

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会与老师聊个没完,还经常一个意思来来回回地说,一点小事都不放心。老师刚说完这个问题,唠叨型家长都会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遍。这样的家长还比较喜欢和老师聊天,经常向老师主动提出一些问题。长辈人群中唠叨型家长较多。

3.和气型家长

和气型家长谦和有礼,不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会认真聆听并适时回应。和气型家长在班中是老好人,不仅对老师的态度友好,对周围家长也十分友好,不会轻易发表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支持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老师一定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好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施教。

幼儿园的工作中有时园长会遇到一些家长对老师工作不满的“告状”,当听到家长对老师的指责时园长要理解教师的困惑,要理解教师并帮助他们分析困惑和羁绊,帮助教师解开心里的疙瘩,分析教师自身的性格。幼儿园中的教师可分为慢热型、高冷型、脾气火爆型、热情奔放型等多种类型。不同性格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使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就会达到不同的效果。面对“告状”,园长更要带着教师分析班级家长的教育要求、性格特征、心理接受程度、家庭状况等,针对不同性格的家长要有不同的方法。

例如:同样是孩子被蚊子叮咬的事情对不同的家长就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和气型家长:在离园时教师告诉家长对幼儿被叮咬的伤口进行处理、建议回家后继续观察并按要求抹药。

难缠型家长:发现孩子被叮咬后给家长打电话或发信息简单告知事情经过,见到家长后描述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咬的、幼儿园的处理方式、分析孩子被咬的原因、针对易受叮咬孩子幼儿园的预防方法,承诺不会造成传染病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沟通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自己班中的家长进行分类,同时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