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园长指导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

导入 办公室的沙发

在一次参观学习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所幼儿园的办公室里没有沙发。原来,幼儿园的行政人员比较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行政人员聊天,这所幼儿园规定办公室里禁止摆放沙发。

幼儿园的管理中处处都是问题,看到了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做法,我开始思考如何营造一个积极的办公环境。我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应该营造一个井然有序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工作环境,办公室里放沙发有利于人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并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老师与家长聊天,才能了解家长的需要,解决家长的问题,发现幼儿园的不足,在聊天中我们还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家长会告诉老师预防孩子感冒的小窍门,幼儿园哪些细节做得不够,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等。园长与教师聊天,可以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并有效应对。

记得去年和一位孩子的妈妈聊天,得知她患有黑色素瘤,每天都在艰难地和疾病进行斗争。与此同时,她们家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那时候,这位妈妈几近绝望,想想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本来就是工薪阶层,上有老下有小,她又不能上班,还要治病。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和孩子的爸爸聊天的情景。那是交托费的最后一天,孩子的爸爸来到幼儿园,问财务的老师能不能过几天再交。财务的老师说:“我们幼儿园是有规定的,要不我帮您问问园长吧。”就这样,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看到这位父亲疲惫的样子,我能体会到他内心巨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决定免除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费用。我知道,作为一个父亲,他不需要安慰,但是我提醒他,在家庭遭到如此巨大压力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后,我跟班里的老师沟通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希望教师平时多注意并照顾孩子的情绪。

可以说小小的沙发上的一次园长与家长之间的交谈可以带给家长无限的安慰与关心。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大多数都是教师直接开展的,作为园长应该做些什么?园长应开拓思路并向保教主任和教师布置家长工作计划,家长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会指引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支持幼儿园和班级的工作,做好家园共育。那么,教师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把握哪些原则呢?

一、尊重原则

在日常的家长工作中,班级教师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如何开展都应该尊重教师的意见,信任教师、支持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从上至下一刀切的做法。另外,园长经常会遇到家长反映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这时既要考虑家长的需要,还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为了取得这两者的理解,园长需要摆正心态、冷静应对、积极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逐渐消除家长的疑虑,同时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

案例10 从幕后到台前

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拉开帷幕。在会议上,我像往常一样公布了运动会的活动方案,并给各班布置了任务。老师们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运动会的筹备工作:练队列、练项目,练韵律操。教师忙碌的身影背后,我隐隐感到他们情绪中的一丝惆怅。

一天中午,在餐厅吃饭时,我听到老师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只听到张老师说:“我们运动会宣传的是阳光体育精神,在家长与幼儿亲子项目的基础上,应该让家长也参加到活动中来。可以让家长们也进行运动项目的表演,既能为运动会助兴,又能为家长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家长的展示,树立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更能激发小朋友们锻炼的欲望。而且家长通过运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张老师的一席话,一时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更激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

张老师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园每年都有很多大型活动,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保教主任亲力亲为。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人员的分配,再到活动的组织。虽然每次活动组织得都很成功,但没有老师们的创意参与其中,老师们遇事不动脑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思想,一切等主任的调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让老师们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老师们的创造力。

午饭后,我和老师们在一起讨论即将召开的运动会,鼓励大家都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老师们热情高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从自荐主持人到运动会流程的改变,再到家长参与表演等,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最后,我请老师们将自己的建议整理成提案,然后逐一介绍,最后由大家选出最佳的运动会方案。在方案的分享与讨论中,每个人都洋溢着工作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工作的智慧。

在热情与期待中,由教师们自己策划的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我更是收获颇多,我从老师们身上采集到了许多创意的火花,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园长的使命,就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发展的舞台,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喝彩,不断激发教师拥有成就感,建立归属感、责任感及荣誉感,让教师们感受职业的幸福。

案例11 家长有意见了

9月中旬的一天,十几位家长约我见面,希望与我沟通。以前,家长也会经常向我提一些意见,但像这次,十几位家长一起找我,还是第一次。原因是大家对中一班的宋老师不满意,认为她没有责任心,不爱孩子,导致孩子们最近特别不愿意上幼儿园。听到这些我很惊讶,因为这和我了解的情况有很大出入。

宋老师工作很认真,照顾孩子细致周到,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开课任务,得到了专家的好评。于是,我请家长们具体说明老师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好,以帮助我了解和分析事情的经过。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不想去幼儿园。以前在小班的时候可愿意来了,现在升中班了反而不愿意上幼儿园了,不是老师不好是什么原因呢?”另一位家长说:“以前小班老师经常主动聊孩子的情况,现在我们想和老师聊,她都不愿意和我们多谈。”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一致要求更换教师。

我静静地听着大家的意见,脑中却在快速地分析事情的起因及应对的策略。由于幼儿刚升入中班,教师也随之更换,教师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孩子,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此时,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否则就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这才是症结所在。

为了避免增加宋老师的心理负担,我没有立刻就找她谈话,告诉她家长来找我谈换老师的事情,而是让保教主任到她的班级里观察一段时间,了解她带班及与家长交流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还安排多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自感受教师的工作,消除家长因道听途说或按照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错误想法。眼见为实,当家长亲眼见到宋教师踏实而又细致的工作后,逐渐消除了原来的误解。一个月后,我再次征询家长们的意见,大家纷纷表示对宋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看到事情圆满解决,我心里长舒了一口气。

在教师做家长工作出现问题时,园长不是“救火队员”,而是“引路者”,引导老师去思考、分析并实施策略。

二、服务原则

幼儿园是专业教育机构,对幼儿的发展负有责任,同时对幼儿家庭也负有责任。幼儿园做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园一致教育,让幼儿更好地发展。在做家长工作中我们要明确幼儿园服务的主体是幼儿,家长是和我们一起携手共育幼儿的人。所以在家长工作中要给予家长知情权,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秉承着服务幼儿,服务家长的原则开展一切活动。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育意识提高了,家园共育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幼儿的成长也会更快乐、更适宜。

案例12 家长园地的老花镜

家长园地是每个班级的环境一角,在家长园地会张贴一些教育动态信息,借此来指导家长。往往各班都会在版面布置上下功夫,制作得很漂亮,但在展示内容、文字大小、字体选择、辅助工具等方面欠缺研究与思考。为什么要创设家长园地? 有多少人看?什么人会看?大家有什么反馈?这些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老师们对自己班级家长园地使用情况进行观察,了解使用人群和实际问题,并在一起讨论如何在家长园地给家长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经过讨论,家长园地的内容变得丰富了,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了不同辅助材料,投放了放大镜、老花镜,方便老人看清文字信息。家长园地更新调整后吸引了更多的家长,从环境上做到了服务于家长。

案例13 书香满园

如今在离园时间,还能看到幼儿园的操场上、教室里、走廊中,家长与幼儿正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图书,这是幼儿园的图书开放日。而几个月前,这些图书还被静静地锁在图书柜里,珍藏在资料室中。

那是一天早上,我看到中班的一位家长正在给一本图书拍照。出于好奇,我走上前跟这位家长打招呼。他说他的孩子很喜欢幼儿园的图书,而他又不能把这些书都买回家,就想到了把图书都拍下来,回家放在电脑里和孩子一起看。家长的举动触动了我,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我组织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反思我们的工作,幼儿园每年都会在图书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为孩子们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类图书。原以为书买来了,投放到各班了,孩子们就能受益了;而忽视了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图书,如何加快图书的流动性,让孩子们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幼儿园的图书都摆放在走廊的书柜里或投放到班级,图书也是定期更换,但并没有充分利用。大家纷纷提议,成立一个幼儿图书馆,建立借阅制度,允许家长和孩子将幼儿园的图书借回家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而且能够增强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于是,我们幼儿园设立了图书馆,陆续投放了一万多册图书,家长、幼儿纷纷都来图书馆看书或者借阅。孩子们比以前更爱读书了,学会了借阅图书,也更加爱护图书。一时间,幼儿园里弥漫着书香。

幼儿园的图书是锁在书柜里,还是自由开放供家长和孩子借阅,小小图书馆里的景象就是最好的回答。不管收藏了多少图书,如果没有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这里的每个人都爱书、爱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购买再多的图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书香,让满园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

作为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师要有服务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教育幼儿、引导家长作为我们的责任。

利用幼儿园的资源,主动为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能为了好管理,将家长拒之门外。

三、预设原则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对幼儿园的决策具有知情权。当幼儿园进行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时一定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即便这样一些家长仍然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支持。那么每当这个时候园领导应该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增强问题的预设能力,根据细微情况洞察问题并能够采取一些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每逢升班,有可能会出现小班扩招,为了保证班额合适会采取中大班幼儿适度并班合班的方式,这样可缓解适龄儿童入学率问题。但在合班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分哪个班?分到哪个班?哪位老师跟班?这些问题势必会引发家长的不满情绪。在领导班子会中应对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进行预设,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在合班问题上可采取家长决定的方式,涉及的幼儿家长自行进行抽签,给予每位家长均等的机会与选择权,并在小班入园时让家长了解一些相关的情况,有思想准备。较完善的问题预设能够规避后续一些问题的发生,促进家园顺利合作。

案例14 带着微笑离开

一次,我去保健室跟保健医生谈工作,正好有位家长前来询问为幼儿办理退园手续的事情。保健医生应答着“可以”,也没有了解家长退园的原因,就痛快地为其办理了手续。负责招生的老师小声嘀咕道:“多转走几个才好呢!后面排队的孩子可多呢,一个都进不来,正着急呢。”

招生老师说得没错。现在幼儿园的入园压力这么大,有很多孩子都排着队等着入园,但名额有限,我们也很为难。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要进我们幼儿园,而这位家长却要给孩子办理退园呢?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吧!我们总是跟教师说不要“吃老本”,我们管理者也不能“吃老本”呀!尽管这几年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赢得了家长的口碑,但我们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应当不断听取家长的意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办园水平。想到这些,我赶紧跑出了医务室。

我追上那位家长,他见我朝他走来表情有些紧张,还以为办理手续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您好!我是这所幼儿园的园长,我想了解一下您给孩子退园的原因。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发现我们幼儿园的问题,以后好改进,更好地为孩子、为家长服务。您要是发现我们幼儿园有什么问题,请您尽管提出来,我们会非常感谢的!”家长听我这么说,大概是有点惊讶,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道:“这也是我们当初选择咱们幼儿园的原因,咱们幼儿园的服务意识这么强,我也舍不得让孩子退园。好不容易才进来,孩子也很喜欢幼儿园,很喜欢老师,但是我们要搬家,新家离幼儿园实在太远了!”听到这里,我心情一下就放松了,“很高兴孩子曾经在我们这里上幼儿园,相信他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的。”家长带着微笑离开了。

教师们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让我意识到作为园长应该重视的问题,不能因为幼儿园的招生状况好,就自我满足,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自满只会让我们变得封闭,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后来我组织行政人员讨论并制定了《离园幼儿情况调查表》,不仅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而且将该项工作制度化。

作为园长,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忧患意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现问题的现象或机会,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

四、层级原则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部分,对任何一个幼儿园来说让园长事事躬亲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家长工作方面园长应该统一理念,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园长——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班长——教师,做好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同时保证问题收集、方法研讨从下而上的畅通。形成阶梯式互动,有计划地衔接与分解,有工作组织与实施的监督、反馈和评价。

五、多边原则

家长和幼儿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园长应该明确幼儿园中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应是家长和幼儿的服务者。从园长、主任到教师、保育员,甚至幼儿园中的保洁、安保人员都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如果你在百度中搜索某幼儿园,常会看到这样的评论“幼儿园的老师态度很好,就连保安都很热情”“幼儿园很整洁,每天早上幼儿园的玩具都被擦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很喜欢”。当然也不乏负面的评论“幼儿园不能随便进,上次隔着门想问一个保洁员事情,她都没理我!这种爱答不理的态度让人接受不了。一个保洁员都这么牛,可想而知老师的素质也好不到哪去”。听到这样的评论,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但给我们传达的信号是相同的——家长沟通不只是教师的事。幼儿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园所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传达者。每个人的态度、语气、语言甚至园所环境都在时时与家长进行着沟通,让全员都能与家长进行适宜沟通,做好家长工作是优秀园长的职责之一。

案例15 “抹布园长”的微笑

最初创办幼儿园时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我都会早一点来幼儿园拿着抹布擦一擦操场上的大型玩具。每天刚打扫完,还没有来得及把抹布送回去,孩子们就陆陆续续来园了。我经常拿着抹布站在幼儿园的门口和孩子们问好,为此,家长们给我起了一个绰号“抹布园长”。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幼儿园擦拭园里的大型玩具。一位家长走过来问:“请问招生办公室怎么走呀?”我一抬头,看见一位妈妈领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我面前。小女孩穿着一条粉色的小裙子,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两个大眼睛水汪汪的,长长的睫毛像两排小刷子一样。大概是第一次来幼儿园,她好奇地四处看着。我告诉家长,我可以先带她们过去,然后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姑娘,早上好!欢迎你来我们幼儿园,看我们这里有这么多玩具,你喜欢这儿吗?”小姑娘往妈妈的身后靠了靠,很腼腆地点点头。看着小姑娘可爱的样子,我别提多喜欢了。我把家长送到招生办公室,然后和小姑娘说再见。

过了一会儿,招生办的老师看到我,笑着跟我说:“朱园长,刚才您带进来的那位家长什么都没问就决定入园了。”我很迷惑地问为什么。招生老师说:“那位家长说,你们幼儿园的清洁工都那么有礼貌,那么喜欢孩子,教师的素质一定就更高啦!”我听后,不禁笑起来。但是,笑过之后,我却陷入了思考,幼儿园真正吸引家长、吸引孩子的是什么?除了硬件设施,最重要的还是人文环境。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总是非常强**师的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而对清洁工这些后勤工作者,总是强调要把卫生打扫好,而对他们的个人修养,以及该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与孩子交流则没有提出什么明确要求,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园长利用全园会的时间,把这件事情与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都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幼儿园的一部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园的形象。幼儿园是一个整体,幼儿园的文化是由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营造的,无论是清洁工还是园长,都是普通的一员。

在开展家长工作的过程中,园长与孩子的互动是有效开展家长工作的媒介。每日早来园、晚离园以及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园长都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观看孩子的表现,从孩子与材料的互动中找寻工作的出发点,进而促进孩子的发展。园长作为教育思想的传递者,身边的教育事件、教育资源、教育智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案例16 滑梯谁做主?

谁是研究的主人?我一直认为教师是研究的主人,从一次与孩子的意外交流,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才是研究的小主人。研究离开孩子就不生动、不切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学会感受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想法,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研究者。

大班操场滑梯改造的很多想法就来源于孩子。以前自由活动时间,滑梯总是孩子们的首选,而近两年选择滑梯的孩子越来越少。是玩具多了孩子选择的空间大了吗?我们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这要能像体能运动场里的滑梯多好啊”“我上次在游乐场还玩了高空滑道呢,特别刺激”“还应该安点索道,那个好玩”。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聊天,我们在行政会上讨论:要不要把它换掉?如果换掉它,对孩子们来说价值有多少?如果在旧滑梯上改造,可以怎么改?最后,我们认为滑梯既然是孩子们的,就该由孩子来决定。于是我们开展了滑梯设计活动。孩子提出很多想法“这如果有个坡能让我们跑上去就好玩了”“如果这里有一个小**桥就有意思了”“要是能做一个长长的通道把我运到沙池多好”。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太让我欣喜了,我们一定要帮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于是玩具改造开始了。改造的玩具是不是真正能符合孩子的发展需求呢?我们组织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现场研究活动。把教研搬到了户外,站在这个大型玩具上,跟环境进行互动研究。

孩子们说:“哇!这么高能不能行?”几个男孩子勇敢地试了试,但都跑到中间就滑了下来。孩子们想了想说:“要是有跟绳能拉着就好了。”于是斜坡上多了一根绳子。有个孩子说:“我还想跟他比赛呢,要是有两根绳多好啊。我又不能跟他拽一根绳。”于是斜坡上变成了两根绳子。两个孩子拉着绳子上去了。孩子们成功爬上滑梯拍手击掌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老师们真正感动的过程。我们也感到,让幼儿成为研究的主人的时候,尊重幼儿意愿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其实这就是研究的价值。

六、无痕原则

大家都听说过“破窗理论”吧?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那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因此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那么在家长工作的指导中也可以利用破窗理论,通过观察发现“典型”,达到榜样学习的效果。一方面敏锐发现教师中家长工作的示范典型,大力宣传让大家看到、听到、学到;另一方面还要察觉家长工作做得不够好的人和事,及时并悄悄地纠正和避免。这样对教师的家长工作是一种无痕的指导,利用了人们效仿学习时的心理效应,有效并巧妙地将对家长工作的指导蕴于无声之中。

温水煮青蛙:在温度变化明显的情况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当水温变化很微小的时候,青蛙就难以察觉,而失去逃生的机会。幼儿园工作也是这样,如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那么小错就会酿成大错。

蝴蝶效应: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孙雨林一只蝴蝶偶尔振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也就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