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老年人心理护理基本认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心理护理的定义;
了解老年人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
了解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熟悉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
能为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提出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方案。
工作任务描述
某老年公寓新入住了一位70多岁的李大爷,他自入公寓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公寓方为了李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李大爷吃饭的欲望。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李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公寓负责人很着急,找来公寓从事心理和社会工作的护理人员来帮忙。
思考:
1.李大爷怎么了?如何确定李大爷的问题?
2.请为李大爷设计心理护理方案。
基本知识准备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受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影响,医学对患者的认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偏重于躯体因素同时转向患者的心理创伤和反应,由着眼于生物学因素分析转向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身体康复和健康维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护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急剧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由于身心疾病产生的复杂因素,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对病人的护理需要,心理护理学便应运而生。
值得重视的是,心理护理的方法已不限于临床应用,实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对象也不局限于身体患有疾病的人,而涉及不同的心理疾病患者。即使是正常人,也应经常运用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心理保健,保持心理健康。
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揭示了人类诸多器质性病变均与心理因素直接有关。当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病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施加的心理影响,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中有心理护理先行的说法。
三、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
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可将心理护理的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了解病人的需要
包括:解除痛苦,就医治疗,良好的护理,生活上的照顾,关心、同情和帮助,熟悉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了解疾病的预后以及对家庭、工作和学习的影响,对疾病所持的态度等。
2.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
人的心理反应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患病后所处环境的变化常会引起病人情绪上的变化与反应。人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变化有一定联系,如恐癌病人在确诊前,紧张的情绪会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行为变化等,也可了解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感知过敏等。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
第一,直接收集法。直接与病人交谈,了解其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可从中得知心理障碍是否为生理变化所致。如交谈中了解到病人心绞痛是由不争气子女所致,谈到伤心处可能再次诱发心绞痛或出现呼吸、脉搏、血压等异常。
第二,间接收集法。通过与病人亲友交谈收集病人的心理变化,可预先设计问卷进行一般心理状况调查。
4.分析病人的心理信息,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心理护理的目标。从心理护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做出心理上的诊断与治疗,如因经济条件差而不安心住院可诊为“经济拮据”,其解决办法是请求单位补助、亲友支持或募捐解决等。
5.护理效果的评价
对护理效果的评价人,应根据护理行为是否符合护理程序和计划而定,不能仅以病人的目标是否达到来作为护理效果的标准。因为有时无效的护理亦可达到目标。而有效的护理活动则未必能达到目标。如经济拮据,护士虽积极努力与单位联系申请补助,但未能解决问题。护理目标未达到,遗留了问题,反馈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便要重新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重新收集资料,确定经济拮据的真实性,修改护理计划。
四、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
1.性格与护理
古希腊医学家然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同样得病,在不同人身上,其表现往往是不同的。如重大的精神创伤对某个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对另一个人却可能会泰然面对。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来预见病人对疾病所持的可能的态度和将会采取的行动,为治疗提供心理基础。
(1)性格开朗病人的护理。性格开朗的病人,外向型较明显,患病后易产生急躁情绪。可通过交谈让病人对疾病有所认识,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增强对疾病痛苦的耐受性,与医务人员较好配合。
护理中,对病人要热情、耐心,不必过多地隐瞒病情,应主动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使之对疾病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并指出情绪稳定与健康恢复的关系,使病人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勇于战胜疾病。
(2)性格孤僻、懦弱病人的护理。性格懦弱者,内向型较明显,表现沉静、反应迟缓,适应困难。患病后情绪消沉、焦虑、抑郁,对疾病痛苦的耐受性差,有轻微的疼痛便大声呻吟,对医院生活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诉说病情时往往易夸大或缩小病态感觉的体验。
护理中,要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言语应谨慎;不要有暗示性的语言,以免其生疑;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使之尽快适应生活,启发病人培养顽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情绪与护理
(1)恐惧、紧张情绪的护理。病人恐惧医院内的陈设和各种检查,惧怕手术,在护理中,应设法消减引起恐惧的原因,如在做检查前,向病人解释清楚,主动告诉病人手术过程中疼痛的性质、原因、程度,说明医生会设法减轻疼痛。病人了解了医护人员的做法,则会忍耐疼痛,配合治疗。
(2)焦虑情绪的护理。焦虑情绪是病人常见的情绪表现。引起焦虑的原因很多,如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后遗症、疼痛、家庭经济拮据、牵挂老人和孩子、担心工作等,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沉默不语、唉声叹气。有的则相反,一向性情温和的人突然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护理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引导病人发泄焦虑情绪,为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焦虑情绪带来的危害;合理安排休养生活,使之生动有趣;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减轻孤独与焦虑,变消极情绪为乐观、愉快的积极情绪;还要注意病人和亲属交谈对稳定病人情绪的重要性等。
3.需要与护理
(1)需要。病人由于疾病的痛苦和特定的医疗环境,其需要较正常人更为复杂、具体,一般有下列一些基本需要:需要早期诊断;需要安全;需要认识和掌握自己的病情;需要帮助、关怀和爱护;需要可口的饮食以及尽快康复;需要充分的休息与睡眠;需要同情。病人一旦住院,又会有一些新的需要:需要被认识、尊重,得到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治疗待遇;需要熟悉环境,了解规章制度和亲人探视时间;需要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需要安全感;需要消遣和娱乐;需要出院后的适应能力。
(2)护理的方法。
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环境的清洁、美化、饮食卫生、休息等,都要视病人的特点而定。
尊重病人,不要以床号的称谓替代名字,否则会伤病人的自尊心。
提供信息,如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周围病友、为其治疗的医生等。
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检查、治疗方法。
组织病人参加文娱活动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病人的需要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不同的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需要也各异。病人的需要还因年龄差别而不同,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4.语言与护理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对人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良好的语言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健康的恢复。运用语言交谈进行心理护理,应注意以下方面:
(1)要重视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病人的诚恳交谈,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鼓励。要多运用有利于恢复健康的语言,传递有利于恢复健康的信息。对病人在交谈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要有所认识,病人悲痛时就要给予安慰和同情,让其合理地宣泄心中的烦恼,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交谈时要落落大方,举止文雅、语言文明。双脚平肩宽而立,双手前握自然下垂,固定站立,使病人觉得你是一位稳重而端庄的护理人员。切不可双手插兜,背靠墙,给人以懒散不恭的印象。说话时,外部表情不要过于丰富,手势勿过多,以免令病人反感。
(3)交谈时要表情自然,注视对方面部或眼部。不可有意无意做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使病人感到你不尊重他。
(4)交谈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寻查病因,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并接受建议、征询要求等。
(5)交谈内容不要涉及他人。尤其不要在背后议论医护人员的是非及其他病人的隐私,否则有损于自身尊严。
(6)对于不该告知病人的病情及诊治措施,应注意保密,以免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5.暗示与护理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的、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刺激人脑产生兴奋灶,这个兴奋灶再沿着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暗示疗法是运用暗示作用的积极方面来治疗疾病,医护人员可通过言语使病人不经逻辑判断,就接受医生和护士灌输给他的观念。一般良性的言语刺激,可使不正常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而恶性的言语刺激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导致身心疾病。
暗示疗法既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也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而在心理护理中的暗示疗法,多数是前者。如对失眠病人不急于用药,而先为病人创造入睡条件,利用睡眠的暗示作用催眠,嘱咐病人平心静气躺着,想象入睡时身体如何轻松,头脑如何发困,再用中指轻扣印堂穴,病人慢慢就会入睡。又如病人注射时怕疼,可安慰病人不要怕,这种药对病的效果很好,慢慢推药不会太疼的,病人以信赖的心理接受注射,肌肉松弛,注射时再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就会减轻疼痛。
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者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被暗示者,使这个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识和下意识中发生作用。他人暗示又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两种。直接暗示是让人静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医生用平和的语气给予事先编好的暗示语;间接暗示是借助电流刺激或仪器检查等相配合,并用语言强化进行暗示治疗。此外,给病人讲述有关与疾病作斗争的体验也能起到间接暗示的作用。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这对那些处于兴奋、激动甚至失眠、紧张状态的人来说,使用一些使人平静、缓和及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对于缓和兴奋与紧张状态、调整情绪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在护理中要根据病情和病人接受暗示的强弱程度,采用不同的暗示疗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术、药物的治疗作用。暗示疗法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被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赖程度,以及暗示者的语言技巧和态度等。
6.环境与护理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现代医学证明,优美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增进健康。
(1)病人所住房间的色调。颜色的心理效应早已被人们所关注,一般认为,红色刺激使人精神兴奋或紧张;黑色使人情绪抑郁,死气沉沉;浅蓝色和淡绿色使人感到恬静、舒适;奶油色给人柔和悦目、宁静的感受。经科学研究发现:淡绿色和浅蓝色还能吸收噪声的高音部分。
同时实验还证明,颜色对脉搏也有影响。受试者在浅红色墙壁的房间里,脉搏变快;在黄色墙壁的房间里,脉搏正常;在白色墙壁的房间里,脉搏变慢。
因此,在布置房间时,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涂以浅蓝色或苹果绿色墙围,地面用黄、白两种颜色点缀。这样,墙壁与地面颜色相映,显得房间明亮、幽静,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病房内可放置一些盆花、盆景,增添生气和美感,使病人得到一种安慰。
(2)空气。病房的空气要新鲜、洁净、温湿度适宜,无特别气味,才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恢复。病室内要禁止吸烟,还应及时清除室内的异味,如消毒剂、药品气味、伤口脓血味、卧床病人发出的汗臭味等;室内要经常开窗换气,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室内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过湿和过于干燥都会使人感到不适。
(3)音响。病房应保持安静,以保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病房内噪声限制在LEG36DB(A),超过此限度将影响病人的情绪,使人感到烦躁。
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和避免音响,脚穿软底鞋,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关门窗轻,桌凳腿要安装橡皮垫,一切操作动作要轻。为保证病人安静休息,轻重病人要分室安排,以免病人病情突变惊叫而影响其他病人。
五、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根据不同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护理,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1.关心和尊重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一般都希望重视自己的疾病,所以在工作中要耐心细致,视患者为亲人,说话时态度要和蔼,服务要热情周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心情舒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以后的治疗产生积极效应。
对老年患者的提问要认真听取,并耐心地解释,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以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
2.主动帮助老年患者解决问题
在老年患者中,大多数由于患病时间长,生活自理能力差,子女因工作不能常来陪伴,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寂寞,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良好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及行为去影响他们,避免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在生活上要关心体贴,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3.稳定老年患者的情绪
老年患者对所患疾病都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忧虑自己的病能否治愈,怀疑对他隐瞒病情的严重程度,怕得不到满意的医疗护理,又怕由此失去家人的关心或对健康的恢复失去信心。这类心理一旦出现,往往不会逆转,所以要及时观察,给予体贴、关心和必要的教育,以改变其消极态度。工作中就更要耐心细致、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不嫌烦、不嫌脏,并主动向他们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稳定情绪,帮助其建立不畏老、不怕病的健康自我意识。因为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支柱。
拓展训练
“周五病”
“哎哟,疼啊!我这浑身都疼,腰疼、背疼、大腿也疼,我得上医院!”护工将韩淑琴一推进养老院的办公室,她就开始大声喊疼。
轮椅上的韩淑琴今年70多岁,脑血栓后遗症让她再也无法下地。虽然嘴里大声喊着疼,但老人厚厚的老花镜片下,不停转动的眼睛里不时还会透出一丝“狡黠”。
韩淑琴家里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都是司机,女儿做护士,有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因为子女们无暇照顾老人,将她送到了嘉德老年公寓。
“到周五了,是该疼了,一见到儿子就好了!”坐在办公室里的郭俊笑着悄悄对本刊记者说。其实,老人平时身体还不错,但每到周五这天,她就害怕子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来看她。所以,她总是以身上疼为理由让孩子们带她去医院检查。这样,她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瞭望东方周刊》第37期:谁来赡养老人,2010年09月15日)
思考:
1.案例中韩奶奶的“周五病”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为韩奶奶开展心理护理,摆脱“周五病”?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心理护理方案。
推荐阅读
1.崔丽娟.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高云鹏.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陈露晓.老年人心理问题诊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马志国.老年心理咨询典型个案解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5.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网,http://cscph.com/hyzq/alfx/xielaoban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