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康复与老年康复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

(一)康复的定义

康复(Rehabilitation)是达到下述目标的一个过程,旨在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二)康复的对象

1.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病人包括医院内和医院外所有存在功能障碍者。

2.各类残疾:指各种损伤和先天性异常所造成的暂时或永久的功能障碍。残疾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永久残疾是把残疾状态持续到12个月及以上者视为永久性残疾,反之则为暂时性残疾。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残疾依据功能障碍的不同水平分为残损、残能、残障三类。

3.老年人功能减退、老化者、精神、心理障碍者等。

(三)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更具体地说,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又称第三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一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二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

康复医学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代康复医学是近半个世纪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的学科,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

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传统上在疾病的诊断、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及其有关治疗中,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为主要手段,所以康复医学的英文表达以物理为词根,Physiatrics,Physiatry(美国,加拿大),Physical Medicine(英国,南北美洲),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tition(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日本用Rehabilitation。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整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四)康复医学的对象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及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功能障碍是指躯体、精神、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因此康复医学实际涉及临床各专科。康复的介入,不应仅在出现功能障碍以后,而应在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形成所谓早期康复。康复医学着眼于整体康复,因而具有多科性、广泛性、社会性,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而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功能障碍又分为器官水平、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三个层次。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国际分类法。针对不同层次的障碍,康复的对策也不同:对于形态功能障碍要促进功能恢复,对并发症、继发症要进行预防和治疗;对高级神经功能障碍,要使其复原;对于个体能力障碍,采取适应和代偿的对策。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功能配备矫形器、假肢、轮椅等用品;对参与社会活动发生障碍的对策是改善环境,对家属、单位、社会进行工作,确保对残障者进行照顾,改造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和社会环境,使残障者能方便地活动。对成年人应促使其参加工作;对儿童、少年应确保其受教育;对老年人,要使其能过有意义的生活,老有所为。

在康复医学发展的初期,是以骨科和神经系统的伤病为主。近年来心脏病、肺部疾病的康复,癌症、慢性疼痛的康复,也逐渐展开。按照过去西方国家的康复传统,把精神病、感官(视、听)和智力障碍不列入康复医学的范围,分别由各科医师处理。随着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现已涉及的病种有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感官及智力残疾、烧伤、癌症及慢性疼痛等。

(五)康复治疗的方法

1.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

物理疗法是指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方式,利用个体自身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并借助于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包括:物理治疗(应用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体育疗法(体育疗法或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的体育活动,通过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和恢复机体功能,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2.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

作业疗法是让病人参与不同的作业,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又称劳动疗法,简称“工疗”。作业疗法不仅能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减轻或纠正病态状况,为将来重返生产岗位作准备,而且可以恢复与加强病人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生产技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病人感到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愉快,从而增进健康,促进疾病康复。

3.言语疗法(Speech Therapy,ST)

要学习言语疗法,首先要区别语言和言语。简单地说,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文字、符号、姿势等),而言语偏重指口语,是口语交流的机械部分,音声语言形成的机械过程。言语疗法主要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主要应掌握以下环节:

(1)治疗首要全面评估患者,使治疗有针对性。

(2)有听、说、读、写等口语和书面语同时受累,治疗的重点和目标应首先口语训练。

(3)合并有行为、情绪等障碍的患者,应同时行进心理治疗。

(4)尽可能早地开始训练。

(5)选择适当的言语训练环境。

(6)多种途径进行言语刺激,反复强化训练。

(7)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区别的选择训练内容。

(8)选择强化正确反应以坚定患者信心。

(9)对患者进行个别训练和自我训练指导的同时,对家属进行家庭训练指导。

4.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

对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有异常患者进行个别或集体心理调整或治疗。

5.文娱疗法(Recreation Therapy,RT)

文娱疗法是应用文娱方式帮助患者得到满意康复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参与较正常的文化娱乐和闲暇活动,帮助他们体现出身体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提供改善他们生活质量和享受、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机会,让他们更完美地重返家庭和社会。

(六)康复服务模式

1.医疗机构康复(Institution-Based Rehabilitation,IBR)

(1)定义:是指在具体的医疗机构内开展的康复。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康复门诊、综合康复医院、专科康复医院(中心)、专科康复门诊等。

(2)特点:医疗机构内康复的优点是有比较完善的康复设备,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员(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解决病、伤、残者的各种健康问题。

(3)缺点:医疗机构内康复的缺陷是病、伤、残者必须来到该医疗机构方能接受康复服务,患者不方便康复治疗,因此,服务的对象有限。

2.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

(1)定义:目前我国对社区康复所下定义为:“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支持,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与采取社会化方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

(2)特点:社区康复的优点是依靠社区资源(人、财、物、技术)为本社区病、伤、残者参与,以医疗、教育、社会、职业等全面康复为目标。强调残疾人参与,残疾人受益。目标是:“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能够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能够完全融入所在社区与社会之中。”

(3)缺点:社区康复的缺点是设备比较简单,专业人员不够全面,治疗技术受到限制。因此,社区康复一定要有固定的转诊(送)系统,一些康复技术由上面下传,而一些难以在社区解决的困难问题,又必须向上面转送。这种上下转介系统,是社区康复的重要内容。

3.延伸服务或上门康复服务(Out-reaching Rehabilition Service,ORS)

(1)定义:又称为医疗机构内康复的外延服务。是指由具有一定水平的康复专业人员走出康复机构到病、伤、残者的家庭或社区开展康复服务。

(2)特点:上门康复服务的优点是可以使康复服务对象在离开医疗机构后延续医疗机构内的康复,确保医疗机构内康复可以逐渐向社区康复过渡。

(3)缺点:由于上门康复服务需要康复专业人员(一般由医疗机构内康复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在服务的数量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上门康复服务是医疗机构内康复和社区康复的一种过渡形式。

二、老年人康复

(一)老年人的定义与特点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2.我国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

我国民间常以“年过半百”为进入老年,并习惯以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代表老年不同的时期,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于1982年建议:我国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分期按45~59岁为老年前期(中老年人),60~89岁老年期(老年人),90~99岁以上为长寿期,100岁及其以上为寿星(长寿老人)。

3.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个体生长、成熟必然的连续变化过程,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老年人生理状况通常发生以下变化。

(1)体表外形改变

老年人须发变白,脱落稀疏;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弹性减低导致皮肤出现皱纹;牙龈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关节活动不灵;身高、体重随增龄而降低(身高在35岁以后每10年降低1厘米);指距随增龄而缩短。

(2)器官功能下降

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心脏搏出量可减少40%~50%;肺活量减少50%~60%;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脑组织萎缩,胃酸分泌量下降等。由此,导致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3)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

老年人动作和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和人格改变,常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容易患各种癌症。

4.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认识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2)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3)易怒和恐惧。中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4)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中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5)睡眠障碍。中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二)老年人康复

1.老年人生理性老化的康复

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功能老化的康复。内容包括:①老年人生理性功能老化的康复,例如视觉、听力功能减退,自理能力降低,四肢平衡协调能力降低,容易发生跌倒等。康复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护老年人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必要时给老年人提供康复辅具,比如助听器、老花镜、手杖、拐杖,助行器等。同时注意做好老年人的康复教育工作。②老年人心理康复,康复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和热心来护理老年人,加强情感沟通,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扔掉烦恼、享受生活。③老年人社会问题康复,针对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角色发生的变化,产生不适应的心理社会问题,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态,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会活动,保证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2.老年人病理性老化的康复

根据老年人病理性老化的疾病,制定具体的康复措施。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的康复,骨科疾病(颈、肩、腰、腿痛、骨质疏松、骨科手术后的康复等)的康复,精神、心理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