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幸福职业人生

主讲人:国秀华老师 整理:陈晶

人是在不断挣脱原有束缚的过程中成长的,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经历了痛苦之后才能体验成长的幸福。今天我要讲的是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吸取经验教训,让大家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顺畅。

我是一位没有专业起点的老师,是在“**”中成长的。1974年插队回京,当时只有“文革”期间的初中水平。当时幼教的地位还处于“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的阶段。北师大幼儿园当时的情况是硕士生当园长,有三个大学生和很多优秀的老幼师做教师。而且,在插队回来的人中也不乏多才多艺的人才。当时自己的条件最差,感觉自卑,因此,我找到园长和领导要求调离,但都被婉言谢绝了。

人要适应社会,不是让社会适应人。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我留了下来,并树立了自己的信念,“既然调不走就要好好干,一定能干好,但是要努力。”

一、沐浴师大园风,奠定专业信念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个单位的文化对个人的成长作用很大。北师大幼儿园有着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点。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年代,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但北师大幼儿园的教师们却认真地关注着“如何上好每一节课”。为备好课,教师们周日下午都要回到园里备课、练琴,园长更是坚持每天下班吃过晚饭后八点回园看书至十点。

要关注周围人的言行,并不断去思考为什么,才能分析判断和吸纳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她们已具备了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能如此投入地学习?”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1975年,我参加了园长组织的知青培训。园长请来教授为我们开展讲座,请来小学美术教师给我们培训美术技法。培训让我对幼教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幼教工作的内涵如此丰富,是有学问、有规律的,是需要学习、需要知识的。

这时,我的专业信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既然调不走,就要调整心态、端正态度、把握时光、从头开始,做个好老师。有了专业目标,学习也更加努力了。“自己天资不够,起点低,怎样才能赶上大家?”勤能补拙,只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用更大的努力去提高。就这样,我从一个不安于工作的人变成了一个踏实工作的人。

二、刻苦学习,夯实专业根基

(一)勤奋学习,获得自信与机会

我告诫自己,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愿意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于是,我白天拼命工作,当时带56天大的婴儿,每天早来晚走,什么活都抢着干,是一个很勤快、不怕脏的老师。

要做个好老师,行为一定是全方位的。晚上刻苦学习,每周一、三、五补文化课,休息日中午参加园内的专业培训,还常常到图书馆借书回来看,帮助自己理解老师讲的知识内容。就这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青中的中下等一跃到了前三名,建立了自信,逐步确立“经过努力你是行的”这样的信心。这时,园长选出知青中的前四名,奖励我们向韩德常老师学钢琴,每周学两三个曲子。四个人中有的有基础,有的有相貌,自己又是条件最差的。勤能补拙,我每天练琴三小时以上,早上七点半上班前弹一小时,晚上下班上完补习课再弹到十点,两年后,自己可以弹琴上音乐课了。

工作之初的经历使我懂得,只要有了目标,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就能成功。人不怕起点低,但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有生活和工作的目标,一定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坚持不懈。机会是给不断努力的、有准备的人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专业发展又上一个台阶

专业的园长知道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第一位的。1978年,第一批大学生进校,园长又把幼儿园中的前三名送入大学学习。大学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讲完“三学”,进行讨论后,教师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分析;讲完教法,教授又给备课,让我们上观摩课,再进行点评。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实践,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帮助我形成了分析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的学习让我的视野有了宽度,思想有了深度,分析有了厚度。更让我感到了幼儿教育的渊博,幼教知识的深度,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文化底子不行。于是,我又在自己孩子两个月时,通过了四门考试,考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接触各种文学作品。

我的体会是: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视角更高、更宽,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也都会改变,人生也会更扎实。要珍惜在班上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工作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每一天的积累都是给自己的,既能不断丰满自己,也不荒废孩子们的时光。学习使人充实与进步,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实践,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所有你的积累。自主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学以致用,大胆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

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对外观摩开放多了,自己也更自信了。但是外宾在观摩后的谈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次外宾参观后说:“中国的孩子怎么那么听话,画的画一模一样。”我的心里很不舒服,也很困惑:“我们怎么了?”于是,我积极参加各种会议,看到了外国孩子们的画,他们的绘画作品真的各不相同,这更加引发了我的思考:真的是我们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吗?不好在哪儿?为什么呢?

带着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以了解各方的认识,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美术教育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孩子像复印机一样复制着老师的作品,孩子的画都和老师一样。”“中国的教育是教师中心,教师是太阳,孩子都围着太阳转。”但是,什么样的才是对的呢?我又看了很多书,《小学美术教育》《美学论》等,一定要找到根源。在书中我看到“真正的美术教育是以孩子的自我感受为目的、为核心的。”对比分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敢画?我感到有了初步的答案:我们的美术教育都是让孩子临摹教师的作品,成人娴熟的线条对孩子是多么大的压力。

既然临摹的教法是一种心理压力,那么“怎样改变自己?改变孩子的绘画?从哪儿改变呢?我不示范,又要让孩子学,怎么办?”经过思考我开始了改革线条画的探索。以画球为例,我让孩子的绘画过程经历了六个步骤:第一步,让孩子从感受入手,带孩子一起玩儿球、观察球,等孩子有了表达的愿望再画。第二步,让孩子中会画的来示范。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谁想画?谁想画就去画到黑板上。”孩子们积极响应,勇于示范。第三步,点评幼儿作品。我一般用语言提炼孩子的画,讲清重点。第四步,鼓励更多的孩子画。我常用的指导语是:“谁还想画,画到纸上。”第五步,开放性的画纸。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画到大纸上,甚至让孩子们在操场上作画。第六步,创想与添画。如在画球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创意想象:皮球还可以变成什么?

在积累了经验之后,我又对命题画进行了改革。我们的命题画往往都是有范围的,不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都是写实的,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于是,我尝试给孩子们一些新的、有想象空间的命题。如“我的梦”“天上飞下什么”……实践证明,这样一些新颖的、范围比较宽泛的命题给孩子们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还率先进行了幼儿色彩画的尝试。在看资料、参加会议时我了解到更多的国外信息,发现国外幼儿的绘画作品以色彩活动居多,于是引发了我的思考“这种活动是为什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在尝试着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和认识到:大色块的作品符合幼儿大肌肉动作为主的生理特点,而且成功率高,能带给孩子自信,没有挫败感,对于幼儿自信开朗性格的形成十分有益,而且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色彩的感受强烈,色块视觉冲击力更大,能更好地帮幼儿感知色彩。色彩画的变化随意,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应该从色彩开始,再慢慢进入线条画,但何时进入的时机要再思考。我的经验体会是孩子的拘谨不是天生的,是教育的不得法造成的。

经过积极的研究,我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出版作出了贡献,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一个系列讲座,到新加坡进行教师培训,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感悟是学以致用,不断地超越与创新是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潜心研究问题。面对孩子,我们要有一份责任与使命,必须要用最好的教法和内容去教育孩子。因此,不能轻易让问题从身边滑过,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都到位、适宜。发现问题一定要改,才能完成使命与责任。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允许我们知错不改或停滞不前。改革是个摸索的过程,也是个创造的过程。

可以说,我们职业的幸福来源于我们的成果——孩子的发展;还来源于我们职业的特质。我们的职业给我们一个不断发现、改革的创造空间,使我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并最终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四、践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让墙壁装饰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实践者最能发现问题,研究与实践联系最紧密,找到的方法也最适宜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和“怎么做”。

以前,墙面布置关注美,要让美的环境感染孩子。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的要求。我开始思考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怎样让孩子在与墙面的互动中学习?怎样让孩子参与墙面装饰?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都获得了哪些发展?怎样让墙面装饰与活动结合?围绕着这些问题,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解决了许多困惑的问题,改进了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1992年撰写发表了《让墙面发挥更大价值》,1996年又发表了《让墙面会说话》等五篇相关文章。

我的体会是:要在认真分析审视的基础上去学习和吸纳,要分析“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专业能力都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去主动洞察身边教育的问题,敏感地发现问题,积极反思,进行探索与创新,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五、善于反思、勤于笔耕,不断提升专业思想与技能

认真备课、回顾反思都是一种思考和分析,都不能忽视。工作中我们常常激动或沮丧,要有心地关注这些时刻,认真地思考和记录下来。因为把我们零散的经验和感悟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反思、分析、梳理、学习、提升的过程,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的过程。“为什么好?怎么证明好?为什么不好?怎么证明不好?”更是一个用教育的原理说明教育行为的深刻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审视判断是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这种记录与思考也能加深印象,固化优质行为,形成自身风格。

反思与笔耕是专业成长中除实践外另一个重要途径。自1991年至1995年,我发表了37篇文章。教育要有研究,还要不断记录下来,发表出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教育生涯中发表100篇文章,现在已经实现了。这些文章都集结在《师者智慧》这本文集中。

我的体会是:只要善于实践、勇于反思、勤于笔耕,就能成功实现自身教育理想,不断更新完善专业经验及知识结构。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善于将零碎的时间与整块的时间相结合,利用零碎的时间回顾、反思、学习、梳理,利用整块的时间撰写。一定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和撰写。

六、爱每一个孩子,让班上的每一名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爱孩子是职业的根基。“让身边的每一种孩子都感到快乐”是我的追求。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学会享受作为幼儿教师这份幸福的职业人生。我们的职业是一个无限地让自己发挥创造潜能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人的最根基的事业,而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部分。我们的职业是爱的职业、净化的职业、神圣的职业。从事幼儿教育是辛苦的,但也是天底下最美好、最幸福的职业。

刘占兰老师点评

今天,国老师用生动的事例给大家上了一课,与那一代幼教工作者相比,现在大家不能再以条件不好为借口了。

从国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应该感悟作为名师要做到以下九点:

第一,有对职业的信念与爱心。做一个好老师,有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做一个专业的好老师。

第二,刻苦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行动。将不断的钻研与学习作为职业生涯的追求和习惯。

第三,抓住时机和机遇。把每一次机会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时机,更刻苦地学习、钻研和成长;利用机会更大限度地提高自己;耐心地、潜心地听取不同意见,从别人的意见中思考和提高。国老师刚才说得很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机才会到来,机会才能抓住。希望大家能够把“抓住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第四,将新的机会与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但要敢于揭开自己的面纱,看到自己的问题;要用超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荣誉。你的荣誉与责任是画等号的,有了多大荣誉就有多大的责任。

第五,要在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反思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对接,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实践是产生理论不尽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理论的不断升华与实践的不断改进,才能让理论与实践灵活转化。

第六,将不断的自我改进与超越作为自己的追求。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问题;要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实践,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第七,要审视、思考、判断、本土化地借鉴外来经验。要具有批判的眼光、宽容的眼光和判断的能力。

第八,要让读书和写作成为追求和习惯。要自定目标、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检验。

第九,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功,要认识到创造是产生职业幸福感的基础。把创造当成快乐的人才能成为名师。因此,必须不断地去创新,要学会创造,能够创造。

成为一个名师的要素是不能穷尽的,希望大家能深刻地反思自己,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