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概述
一、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性质
(一)什么是教科研
教科研,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教育科学研究”,另一种是“教研+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存在进行认识与发现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规律进而构建教育科学理论以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
“教研+科研”,即教研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统称。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研究有很大不同。幼儿园教师的研究重点是解决保教工作的实际问题,发现做好保教工作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保教工作质量,而非“构建教育科学理论”。显然,幼教实践领域所说的“教科研”,是第二种理解,即“教研+科研”,是对“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统称。
教研,在中小学范围内原本指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即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微观的分析、研究,这种教研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研究,所研究的内容直接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研究活动。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中小学有很大区别,幼儿教育的理念是“一日生活皆教育”,除了重点偏向某个领域的集体教学之外,还包括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户外活动、过渡环节等教育形式。因此,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凡是对保教实践所进行的研究,都可以称为教研。
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性知识。因此,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活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科研,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代名词。
那么,什么是课题研究呢?《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在“课题研究”中,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所以,课题研究,指围绕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具体到实践形态,课题研究,还有另外一个外在标志,即“立项”,也就是研究项目(专题)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或许可。当然,除了相关部门外,教师个人或幼儿园也可以自行确立研究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二)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在关于教科研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描述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以教科研为龙头”“科研兴园、科研兴教”“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推动力”,等等。这些比喻,折射出了教科研工作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说,教科研工作在幼儿园工作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幼儿园各项工作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推动力,是课程发展的引擎,也是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课程改革对幼儿园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量理念的落实需要幼儿园更新课程,需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寻找新的、更好的教育方法,这让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
1.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要经常面对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之外的他人无法帮助教师解决的,只有靠教师本人的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行动研究的过程,即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改善教育行为,在工作过程中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教师在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中,增长实践智慧,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家孔子将人的智慧来源分为三种:生而知之(天生就懂),学而知之(学习后懂),困而学之(遇到困难,学习了才懂)。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情境是一个天然的实践场,身在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获得一些实践智慧。如果能够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实践,主动学习、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那么智慧积累的速度定会成倍增加。
实践也证明,凡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可以说,教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教科研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教科研,教师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工作,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命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教师如果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从而缺乏热情、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教师所面对的幼儿,每一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材料,乃至教师本人的特点以及教学风格本身,都值得研究。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不断发现幼儿的秘密、教学的秘密和自己的秘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教科研工作中,到处都能找到发现的快乐,也能不断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期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必定得到提升。
3.教科研提升教育质量
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场所,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为本质,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积累实践智慧,结果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
案例 孩子们为什么“不跟我走”
在指导小班幼儿阅读图画书《小老虎的大屁股》的过程中,刘老师采用的指导方法是先给孩子们讲述重点页,再完整讲述。结果,她发现,孩子们拿到新书后都不由自主地往后翻看,老师几次提示他们看重点页,孩子们也不听。集体研讨时,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么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而不是“乱翻”。
针对刘老师的问题,教研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有两种。
看法一:认为孩子们对后边的故事情节感兴趣,不停往后翻的原因是急于想知道后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法二:认为孩子们对图画感兴趣,在忙着看后边都画了些什么。
刘老师本人的意见属于第一种,她还自告奋勇说要修改教案,下周再指导另一部分孩子做一次阅读活动。
主持人表示支持刘老师的想法,同时带领早期阅读研究小组的老师们确立了下一次教研活动要讨论的问题:刘老师两次活动的方案和孩子的表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基于第一次活动的教训,刘老师将指导方案调整为:先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进行完整讲述,再找出重点页讲述,最后再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进行完整讲述。
对于这个方案,早期阅读小组的老师们提出了质疑:上来就完整讲述,会不会牵制孩子的思维,削弱图画书在激发孩子想象力方面的作用?一次活动中安排两次完整讲述,会不会使孩子们失去阅读的兴趣?
对于这两个问题,刘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从本班孩子在第一次阅读中的表现来看,他们急于了解完整的故事内容,所以应该上来就安排完整讲述,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第二遍完整讲述是巩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很有必要。
第二次阅读活动如期进行。第一遍完整讲述时,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故事,而没有看书,老师虽有意识地提醒但作用不大,到最后几页,老师只好把书面对着孩子们,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语去找页码。相反,只有少数幼儿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翻看,注意力在书上并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重点页的讲述和后边的完整讲述中,孩子们都有不顾老师的提示自己往后翻的现象。
第二次集体研讨时,刘老师自己首先根据本次研讨的问题对两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三点经验:
(1)小班幼儿拿到图画书时特别想看里面的图画,教师应该安排一些时间,让孩子看书,满足孩子的愿望。
(2)让孩子边听老师讲述边翻书的要求对小班来说太难了,教师应该在需要翻页时给孩子一些提示或暗示。
(3)阅读活动不能超出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设置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早期阅读的目标,牢牢把握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当刘老师说出这三条经验时,脸上洋溢着自信而愉快的笑容。这是老师在经历了试误,有了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时所产生的喜悦和满足感的表现。
这三点经验是刘老师通过实践自己建构的。这些经验是刘老师持续研究、不断思考的结晶。持续的研究与思考,不仅给刘老师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专业能力提升之后的职业幸福感。
(案例来源: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艳云)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的幸福,来源于教师经过探索解决了羁绊已久的实践难题,来源于与同伴切磋、讨论、辨明问题的过程,更来源于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反思发现了幼儿,发现了教育规律。教科研,正是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获得职业幸福的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