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剧本与视听语言的相互影响
尽管动画生产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是各生产环节间的联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视听语言可以增强剧本的写作水平,而学习剧本写作,更能精准地练习出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的能力,以及不同视听语言表现手法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差异性。学习视听语言与剧本的共同影响,应当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学习。
3.2.1 视听语言对剧本写作构思的影响
首先,尽管在创作中,是先完成前期策划、剧本写作,后完成视听语言的表现,但是创作者必须提前考虑到作品的动画视听语言表现,才能精准生动地参与策划和写作。而视听语言影响剧本写作的重点,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文字描述的画面感
动画剧本的作用是给美术人员提供作画的依据。因此在写作剧本的时候,必须努力让文字呈现出画面感。画面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位顺序,依次排列语句,从而让读者想象出具体的镜头组接,场面运动的效果来。例如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描写顺序。需要切记的是,剧本不是用来阅读的,剧本是为创作提供的信息传递的媒介。只有具有画面感的剧本才是合格的剧本。
2.文字描述的准确程度
文字的准确程度也是衡量剧本优劣的重要标准。准确程度是指,阅读剧本的美术人员,所能绘制出的图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呈现出南辕北辙的效果。因此在描写画面的时候,场景内的方位、人物位置、环境样式的描述都需要尽可能的精确。例如使用“在左侧”“在画面三分之一处”等方位词。尽管从人们文字阅读的习惯上看要显得平庸了一些,方位词会影响阅读的畅快感,但却能够依靠一些词语上的“坐标”,迅速地把文字转换成具体的图像,并且这种转化的方向是唯一的。
这就是文字精准性的问题实质——动画剧本写作的文字应该趋向于尽可能一致的视听语言的表现方法。就是说即使在表现的细节上存在差别,但是宏观上仍然需要追求风格统一。
3.文字描述的镜头感
完成了针对单一画面的描述联系和比较,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剧本写作中对于镜头连接的把握和影响。镜头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镜头间的组接剪辑更为动画和影视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写作出镜头感,是每一个编剧的毕生追求。
如何表现镜头感?首先需要编剧多看同类型的电影或者动画作品,对影像的衔接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文字描述的时候,让文字具备图像的特性。例如,通常表现场景的时候,总要先是全景,再刻画主要角色。那么相对应,写剧本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谈人物,再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又例如,两个角色对话的时候,镜头你来我往,形成一种交错感,那么在写作剧本的时候,一个角色就不能一口气说完一句过长的话,需要对手适当地用一两句台词起到衔接作用。在导演进行刻画时,就可以在一个角色长篇大论的时候适当增添反应镜头。
当然应该说明的是,剧本写作要考虑镜头感,但并非文字剧本的写作要处处体现出镜头来,很多时候,镜头感是伴随着文字本身而自然形成的。这就要求编剧平日应增强对流畅文字表达的训练。
4.注意节奏
大家在观赏一部动画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观众在观影时,情绪的集中程度是不同的,**时观众处于紧张状态,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而在次要的过场时,则喝喝水,吃吃爆米花。即使是充满悬念的《名侦探柯南》也总会有阿笠博士讲冷笑话来调节情绪。
在剧本写作上,这种节奏可以用剧作法来解释,那是从编剧技巧角度对这一现象的专业阐释,这里不多做叙述。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视听语言角度进行解读。我们都知道,观众接受视听信息是依靠视觉和听觉器官,将信息传达给大脑从而引起大脑的兴奋状态,这种兴奋不是持久的,是需要休息和调节的。因此在剧本写作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这种关系,充分掌握剧本写作的节奏。
这种节奏不仅仅是宏观上安排大事件和小事件之间的穿插,更在单一场面之间也包含着节奏的运用。请大家试想,我们在写作两人对话的场景,如果全是针锋相对的对白,听上去固然精彩,但是看上去,则完全变成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念白,几分钟的时间里,无疑屏幕会充斥着两张让观众厌烦的大脸。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这一点也不好看,因此,在写作剧本的时候如果能够留出一些角色调度的“台面”,或细节性的动作,无疑会让美术创作人员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3.2.2 读懂剧本——将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的必备能力
上文介绍了视听语言对剧本写作的影响和要求,那么,将剧本创作成视听语言又有哪些要求呢?很多同学会说,要先做成分镜,然后制作动画,渲染合成,等等。
先别急着从事那些工作,要知道,视听语言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还等着我们呢,那就是读懂剧本。
1.同一描述的不同处理
剧本的文字描述是单一的,但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却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在进行视听语言的创作时,美术创作者可能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即:怎样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选择正确的那一种。
这里列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众多处理方法中,选择和整体项目风格统一的。
(2)动画片应该力求选择简洁、明确的视听处理。
(3)把视听语言的精彩程度作为评定创作手法的重要依据。
(4)充分考虑画面的美感。
(5)多利用近景特写。
(6)突出人物。
(7)具体的处理细节见本书后部分技术章节。
2.学会取舍和抓住重点
剧本的文字描述并不直观,并且一篇剧本写下来,10分钟的动画片通常要写到5至8个场景,4000字左右。那么,如何从这么多文字中抓到最核心的重点便是一大问题。
在宏观上,抓重点是指找到一集故事中的核心事件,以此为脉络进行视听语言创作;而微观上的抓重点则是说,找到文字中最为关键的词句和描述。
常用的剧本阅读技巧有:
(1)主要角色的视听与表现要突出于次要角色。
(2)特殊场景的绘制要优于一般场景。
(3)影响故事情节走向的台词道具需要强化。
(4)人物对话的语气词是美术创作的切入点。
(5)善于区分标点符号。
这些,都是抓住重点阅读的重要方法。
3.用动作和画面讲故事而不是语言
上文在剧本写作中已经介绍了画面感、动作性的重要意义,读者也会体会到,再精确的文字描述,所能传递给读者的视听信息也比不过一张照片或者漫画来得直接。而用动作和画面讲故事,主要是从阅读改编文字开始的。
例如,在文字剧本中经常有这样的台词描述:“是吗?”“真的?”“怎么会?”“太好了”如果我们按照文字来进行阅读,这些语气台词都是构成这段对话必不可少的点,没有它们,角色间的对话也就无法成立。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视听语言的创作者的角度进行化简。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语气反应的词语用美术上的处理来替代。
可以设想,在画面中让人物生气地原地乱跳,肚子越来越鼓,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气,无疑比人物站着原地不动说“我生气了”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当这些台词变成了疑惑的眼神、噘嘴、眼冒金星,单调的台词就成功地变成了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写、夸张的特效。显然,这样处理能够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艺术感受。
这就是用画面和故事讲故事的实例,也是动画艺术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