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理想的验证
美育,是用美的事物来影响和促进人发展的教育。美的事物往往会对人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吸引力,令人身心愉悦,令人陶醉神往。用这样的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来建构学校课程,用审美的视点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使教育成为“按美的规律塑造人,按美的原则教育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类教育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崭新命题。这是美育,严格来说是大美育的使命!仅用艺术美进行的美育,是小美育;仅仅从事艺术技法训练的教育,不是美育。
然而,事物的美有时又是玄妙的,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美育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来证明这些作用的确发生了?尤其是美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到底有怎样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加以证明,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精心设计、反复实践。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试图从实证角度来证明美育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方面的神奇效应,以进一步验证大美育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我们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四个五年计划,持续开展的大美育科研课题成果的基础上,从大美育的审美发展效应、认知发展效应和人格塑造效应三个方面精选了其间取得的实证研究成果,经过修改、精简和提炼,同时补充了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尤其是美育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构成了本书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涉及美与美育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观点,阐述了什么是美与审美,什么是美育与大美育,以及大美育效应及其维度,为其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以美育美”的角度选取了美育促进人的审美素质发展的若干实证研究,以验证美育的审美发展效应。第三部分从“以美启智”角度,选取了美育促进人的认知发展包括学业成绩在内的若干实证研究,以验证美育的认知发展效应。第四部分从“以美育德”角度,选取了美育对个体品德发展、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若干实证研究,以验证美育的人格发展效应。
本书由郭成、赵伶俐提出写作思路和结构,并审稿、定稿。各编撰写人员如下:第1编,郭成、高淳海、赵伶俐;第2编,2.1大美育综合课程对幼儿审美素质发展的影响(申毅、潘莉、朱晓红、彭海英、苏瑜蓉),2.2美育对小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陈红、郭成、张玉青、张景兰、李远蓉),2.3美育对初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余立新、郭成、游雪勤),2.4美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郭成、李卫卫、潘莉、齐颖华),2.5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特点(何晓燕、郭成),2.6“高校美育”对大学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的影响(赵伶俐、潘莉、陈秋敏、谭蔓),2.7艺术教育对高等师范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影响(童山东、李海林、曹欢、刘理);第3编,3.1大美育综合课程对幼儿智育目标达成的影响(刘云艳、钱静、虞礼贤、郑锦文、阳小红),3.2大美育综合课程对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影响(潘莉、苏瑜蓉、李永霞、郑锦文、余学军),3.3美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陈红、郭成、李安玲、鄢梦茹、潘莉),3.4美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陈红、郭成、鄢梦茹、王光伟、杜萍),3.5美育对高中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刘邦惠、曹欢、许欧),3.6审美化教学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陈红、郭成、云泽),3.7英语教学审美化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郭成、梁琴);第4编,4.1幼儿大美育综合课程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影响(刘云艳、钱静、王玉兰、虞礼贤、谢葵),4.2美育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郭成、陈红、张玉青、陈碧玉、李静),4.3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淳海、郭成),4.4文学审美赏析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何丽、郭成、赵乐),4.5“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邹鸣鸣、游贤勇、谭蔓、尹顺昌、梁大明),4.6团体绘画审美疗法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应(汤万杰、郭成、吴明霞),4.7团体音乐审美欣赏对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的影响——基于个案视角(周巧、郭成),4.8团体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周巧、郭成),4.9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李谷静、郭成、赵乐),4.10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于威、郭成、王芳)。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除在书中引用标注外,在此一并致谢。
美育或大美育效应的验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检验的过程。尽管我们做了种种努力,但本书所呈现的这些研究成果,依然存在研究设计不够精致,实验控制不够严密,数据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效应量、多层线性模型、追踪研究的交叉滞后分析等方法的不断发展,这些研究成果对美育效应的验证还存在诸多瑕疵,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优化,也欢迎读者批评与指正。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为我们随时随地进行美育效应收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大便利。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读者不仅仅从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中认识到大美育的积极效应,我们更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对美育的执着追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满腔期待!我们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者,与我们一起在这条不断追求完美的大美育理论和实践的道路上行走。
郭成、赵伶俐于西南大学
2016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