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历史的背影
时间如车轮,飞快旋转。
离开20世纪的1986年,已掠过30载。那年,我的硕士导师刘兆吉先生(1913—2001)在首创“美育心理”(1983)[1]概念与学科基础上,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育心理研究”,所主创的《美育心理研究》(1993)获四川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2]等,都堪称中国心理学史、美育史、教育史上第一。刘兆吉先生在他伏案整理资料的桌前发病,送到医院再也没能回来。桌上翻开的那张报纸,醒目的文章标题《美与物理学》(杨振宁),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离开20世纪的1996年,已掠过20载。那年,继承先生开创的事业,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项目“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总编的《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1996—2000),从美育实验、理论体系到覆盖幼小中大的学校“美育综合课”教材,首次建构了学校美育系统。与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主持的以立体折纸为主要载体的大美育遥相呼应,我们被学界合称为“大美育”。此后,我又连续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十一五”美育项目,主编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2000—2005)、《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书系》(2006)等。
离开21世纪开端的2000年,已掠过16载。那年,在新一轮美育项目开题会上,我挥泪告别大家,师从导师黄希庭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潜心探究审美认知和美育的心理规律。为支持审美与艺术心理的学术发展,黄先生在他领衔的基础心理学博士点中,增设了“审美认知”方向(2005),在应用心理学博士点中增设了“应用审美心理”方向(2008)。以此为重要基础之一,我校成功申报了“美学”博士点,其中设“美育与审美心理”方向。黄先生作为心理学专家,力挺学生跨界创新,为美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间,国家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表述,从“德智体美劳”“德智体”“德智体等”到“德智体美”,几经变换,我们一直凭借对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的信念,坚定、艰难并快乐前行。作为刘兆吉先生首届招收的3位“美育心理”研究生,我和李红教授也已培养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硕士14届、博士10届。学生们也有了自己的研究生。一代又一代美育工作者努力不懈,生生不息。
2.大美育与互联网相遇
信息化的步伐更快,如光电闪射。
30年前、20年前、16年前,那些写满黑字、改满红字的美育文稿,还清晰浮现眼前。而现在我的手指,正熟练敲打着电脑,随时登录互联网检索资料。人类已骄傲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国家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2014,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到2018年实施学校美育质量检测;到2020年要建成“互联网+”的,幼小中大和职业教育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互联网与大美育,在这美好而伟大的时代节点上相遇,彰显出两者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借助互联网,大美育会更加形象、生动、自由、简洁和快捷;借助大美育,互联网会得到净化、优化、美化,实现更积极的大教育功能。
而尽快建立起互联网+大美育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是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书系构成
本书系《互联网+大美育 理论·课程·学程·教程》简称《互联网+大美育》,是以刘兆吉先生开创的“美育心理”学科与研究成果,赵伶俐总主编的3套大美育书系(1996,2000,2006)[3]和创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2005)、国家精品视频课程“跨界思维”(2013)[4]以及10年来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硕博学位论文等为基础;结合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改革发展的新取向;结合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的大趋势大变革等,整合、提炼、精简、增删、修订、重构而成。具有坚实的前期理论、实验和实践基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面向未来的理想诉求。
全书系包括理论实证和教学用书两大系列,共计7本理论实证著述,包含幼小中大和职业教育等7套12本(册)教材(图0-1)。
图0-1 《互联网+大美育 理论·课程·学程·教程》书系一览
4.理论实证系列
理论实证系列包括基础理论和中介理论两部分。
基础理论,由研究美育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美育心理研究》、审美生理和心理基础的《审美的身心基础》、进行美育效果实证研究的《大美育效应》以及展示从20世纪开端到21世纪初期这100年来美育历史进程的《现当代中国美育史论》4本著述构成,为互联网+大美育和现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中介理论,由3本书构成:以人生美化为视点的美育系统理论《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1991,再版),所有美育课程、艺术课程和致力于提升教学美感的学科教学都可以通用的《审美化教学论》(重构),为“互联网+”条件下的学校大美育的实施而专著的《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一线美育教师、艺术教师,尤其是《审美·综合》课程教师和教研人员,以及尝试各科审美化教学的教师等,还有美育学者、教育教学研究者、研究生和博士生等,皆可研读和将其作为教参使用。
所有理论实证系列著述,以及教学用书系列中,都涉及一系列美育的基本概念。如“美”“美感”“审美”“美育”“大美育”“互联网+大美育”,还有“TVS视点结构教学”“跨界思维”“大综合”“大教学”等,分别涉及美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概念及其概念体系,是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志,对于必须保有生动、形象、新颖、自由等特点的大美育来说,也不例外。概念不明确,理论不清晰,实践必然不得要领。《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的第1章,对这些基本概念专门进行了定义,本书各章内容,也都可以看成是这些基本概念的应用性解读。因此建议,凡接触本书系任何一本理论或教材的读者,都不妨参看《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一书。
5.教学用书系列
在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中,《综合美育》是核心课程。《审美·综合》是为这一核心课程编制的覆盖幼、小、中、大学(《审美·跨界》)以及中职、高职(也名《审美·跨界》)等的教学用书。从美的外部特征、美的种类到美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等,从点到线、面、体等系统传授审美知识,延展审美空间;从审美直觉体验,到审美理性提升,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动手技能等全面发展。
教学用书系列通称《审美·综合》(或《审美·跨界》),取“美无处不在”,审美活动可以贯穿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所有领域,审美知识视点可与学校各学科知识形成内在联系,实现跨学科综合教学等意。各阶段的《审美·综合》教材都有一个副标题,以凸显统一中的阶段性和多样性。
艺术美是美的典型种类,而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教育理当成为学校美育的主渠道。但是以简单的艺术技法技术训练取代艺术教育,偏离艺术美本质,不仅难以实现“以美育人”功能,还可能增加学生负担。《审美·综合》,紧扣审美视点及其延伸逻辑,系统培养学生包括艺术美在内的跨学科审美能力;学校原有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可以补充一些艺术知识和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1~2种技能。两者互补相生,并综合其他学科和教育因素,构成臻于完美的学校大美育体系。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成“互联网+大美育”的课程、教学与质量检测体系。
6.鸣谢
本套书系,是大美育项目组新老成员,在互联网时代共同谱写的新篇章。
大美育集结号再次吹响,当年的朋友们立即聚到一起。他们有的已退休多年,有的已是园长、校长、博士、教授、博导。84岁高龄的曾欣然教授,欣然担任了《美育心理研究》选编工作;70岁的玉兰园长积极承担了幼儿园低段教学用书主编;潘丽女士依然是最称职的秘书,连夜整理、复印、分发资料;余立新态度很干脆“快说,怎么干”;郭成说“想起那些日子,都觉得美”;范蔚说“好,再陪你冲一次”;徐宇说“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戚凤琴和唐炳琼两位校长,是当年“美育综合”课程的骨干实验教师,今天她们都带上了自己的教师团队,说“给他们一个锻炼和发展机会”;谢葵园长后来将大美育带到上海,扎根上海,并积极响应这次召唤。
新的参与者,有学前教育的博士生导师、主研游戏与绘本的李珊泽教授,重庆市教科院的教研员李传英博士,她们为《审美·综合》学前教材编写注入了强有力的学术品质和前沿气息。王海洋、白智宏、程辉、廖伟、廖丽莉……还有我的硕士汪宏(博士),博士李雪垠、丁月华、陈丽君、温忠义、文琪、邓佳等,以及幼小中大职业教育等各阶段的作者们,他们年轻富有朝气,聪明且反应快捷,很快就上路了,让我欣喜不已。
温泉,这位有着奇美姓名的“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主席,竟然还是现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中心首席科学家,且正在主持编制国家海洋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美育部仪霞主任的积极引见下,他当机立断率领大连美育队伍参加教学用书编写,还亲自执笔撰写课文。作家孙军珍、杂志主编张嘉树等都加入了作者队伍。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卫和教授,是国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力荐的艺术教育专家,广州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网络上可检索到他“美术教学的逻辑”的点评。他积极组织和指导张小平教授、陈惠园长等十多人投入教学用书撰写,并以其敦厚的人品和敏锐的思维,给人以强烈的对比美感。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参与教学用书系列的总主编,更凸显了《互联网+大美育》与美学、与科学、与艺术、与更多学科更多领域有机联系的跨界张力。
感谢所有曾为大美育事业无私无畏奉献的朋友们。翻看那些年出版的几大套理论和教材书系,一副副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陈红、刘云艳、李安宁、张景兰、陈碧玉、王光伟、申毅、李永霞等为骨干的重庆团队;成都教科所顾劼先生率领的成都队;李田教授和吉林一中杨旬校长、齐颖华主任等率领的“吉林美育联合体”;甘井子区教师进修校杨正经先生率领的大连队;辽宁锦州教科所张锦成率领的东三省队;王雷平参谋长率领的军校美育团队……那是成百上千,难以点数的名字,历史已然铭记你们!在理论实证系列的每本书后,都有附录《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1996)概要,以见证和纪念那些年我们一起“难并快乐着”的追梦岁月!
还有我们的家人,一直以来默默的陪伴、支持和欣赏。
谨此鸣谢!
赵伶俐
2016年1月30日,加拿大拉瓦尔大学
2016年8月15日,重庆北碚北温泉九号
2016年8月27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美育实验室
[1] 刘兆吉.“美育心理”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82.
[2] 刘兆吉.美育心理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3] 1.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00(全国教育规划“八五”课题成果,以“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为题,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1998);2.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吉林人民出版社等,2000—2005(全国教育规划“九五”课题成果);3.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书系.中华书局,2006(全国教育规划“十五”课题成果).
[4] 赵伶俐.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2005),后拓展形成了本科、免费师范硕士生、六所师范大学现场直播、MOOC等系列课程;国家精品视频课程“跨界思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