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蔡伦传
范晔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1],建初中,为小黄门[2]。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3]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4],匡弼[5]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6]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7]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在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8],各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南朝宋)范晔著。万安伦、刘浩冰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后汉书》卷一百八点校。
【导读】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宦者列传》。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召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了蔡伦的生平事迹,其中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记载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之作,显示出中国出版载体“由硬变软”的流变过程。
《后汉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这一时期经过桓玄的“改简为纸”的诏令,[9]中国在软质出版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软质出版史上,纸作为一种出版载体,结束了先前的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中,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技术。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纸是西汉初期的麻类植物纤维纸。对于造纸术的发明,《中外出版史》曾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万安伦教授持“西汉发明东汉改良说”。通过六次出土物证可以证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遗憾的是,关于西汉发明造纸术有没有一个蔡伦式的代表性人物,目前还不能下判断。[10]
由于初期的造纸术工艺简陋,所造之纸质地脆弱,不易于远距离运输和长时间保存,同时还不适宜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所以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在《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篇中,范晔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记录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方法以及效果。
在中国硬质出版时期,出版载体从早期的金石甲骨到后期的竹简木牍,呈现出轻量化和规整化的趋势。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由于硬质出版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化的出版实践活动,无法突破对人类知识储存增量化的瓶颈,促使人类不断探索新的出版载体。在硬质出版发展时期,中国古人探索出缣帛这一出版载体。虽然缣帛存在书写方便,携带便利等优势,但是价格昂贵,无法在社会上进行大范围普及。
简牍的笨重、缣帛的昂贵、麻纸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出版载体实践活动的多元探索,这些在客观上都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奠定了基础条件。范晔在书中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使用的原料,如“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出了一批质量精良的纸张,为大规模普及纸张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自是莫不从用焉”的社会效果,“蔡侯纸”从此风靡天下。
总的来说,蔡伦在改良造纸术上有三大贡献:一是成功用树皮、麻头、敝布及渔网等廉价原材料来制造植物纤维纸;二是将西汉传统的浇制法造纸创新改良为抄制法造纸,工艺大进,效益大增,质量大升;三是对该项革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11]
(王松)
[1] 宫掖:整个皇宫。掖,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2] 小黄门:低级宦官。
[3] 豫参:犹参与。
[4] 严颜:严肃或严厉的脸色,这里特指皇帝生气。
[5] 匡弼(bì):匡正辅佐,多见于古代文臣对君王。
[6] 秘剑:皇室用的刀剑。
[7] 缣(jiān)帛:古代丝织品,常作书写载体,称为帛书。
[8] 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著述的处所。
[9]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10] 万安伦:《中外出版史》,19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1] 万安伦:《中外出版史》,19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