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序

郭实猎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始,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亦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故必遍观而详核也。且因以孝弟[1]风俗,表率以孝弟为先,以文艺为后,则确然于礼义之可守,惕然于廉耻之当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夫自上帝降生民,则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奈何风俗颓败,异端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故设庠序学校,凡以为兴贤育才化民成俗计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由是观之,鼎兴正道,黜斥异端,阐发艺文,是君子之专务矣。

夫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亦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亦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以君子将其知识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

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满,虽话殊异,其体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国之知分别,合诸人之知识,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诗云: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即是君子择术,犹鸟择巢,止进术,终不退,寻之执之,终生用之。

夫诚恐因远人以汉话阐发文艺,人多怀疑以为奇巧,却可恨该人不思宗族。国民之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远近异势,疏密异形,要其水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列国民须以友恤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通,而疴痒相关。万姓虽性刚柔缓急、音声不同,却万民出祖宗一人之身,因此原故。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圣人之言,不可弃之言者也。结其外中之绸缪,倘子视外国与中国人当兄弟也。请善读者仰体焉,不轻忽远人之文矣。

夫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以昭雍睦也。且孝友睦妍任恤,隆据熙皞遗风,万国咸宁,则合四海为一家,联万姓为一体,中外无异视。弟情愿推雍睦之意结异疏,故纂此文,读者不可忽之,则乐不胜为序。

本文选自《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序,[德]郭实猎著。万安伦、刘苏据卓南生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版,246—248附件影印页点校。

【导读】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序》由郭实猎撰写。郭实猎(1803—1851),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传教过程中勤于著述,出版过许多著作。1829—1831年曾在泰国用暹罗文翻译《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并出版《交趾支那字典》。他还用德文、英文、荷兰文、中文、马来文、日文写下许多文章著作,留存的著作不下85种,其中中文著作达61种之多。1833年他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正式在广州创刊,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杂志。1837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迁至新加坡,主要由广州与澳门的外国教会提供赞助,创刊号首印600份,又加印300份。前后共出版39期(其中有6期原样出版过两回,实有33期内容),每期12至13页。最后一期于道光戊戌年(1838)九月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相当全面地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虽然是宗教性质的杂志,宗教内容却没有占重要分量。当时不少先进的中国人受到这份杂志的思想启蒙,在自己的著作中进行引用,如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等。由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较早,不得不创造了许多新词来介绍西方文化,借以表达中国还没有出现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在研究东西方交流史上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客观上为近代中国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在杂志的创刊序文中,郭实猎也曾表明其出版是为了使中国人学习了解西方的科学、技艺和准则。

关于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缘起和宗旨,郭实猎曾在月刊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或译《中国文库》)上发表过一份创刊意见书,文中透露出出版主要目的是维护在华外商的利益,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用以根除中国盲目自信的思想现状。《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针对当时中国闭关、禁教、愚昧落后的客观现实,向封闭的中国社会展示西方文明,从而清除中国百姓妄自尊大的心理和排外的观念,并使中国人开始了解和认识西方科学和工艺的先进,知道自己尚有许多不足,更应向西方学习。

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序一文中,郭实猎大量引用中国典籍来表达其出版思想。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格言,又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由此来阐明“多闻”的意义,并且外国人虽被视为“夷狄”,但也有可取之处,不可无视。然后谈“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满,虽话殊异,其体一而矣。人之才不同,国之知分别,合诸人之知识,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郭实猎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虽各有殊异,但是“四海为一家,万姓为一体”,读者对外国知识的学习应一视同仁,全球各地的地理、科学、历史等都应给予重视。由此可见,郭实猎作为出版人对当时的传播环境有独到的见解认识,他言语中体现的“包罗天下”传播思想,跟现代传播意识颇为接近。文中强调“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圣人之言,不可弃之言者也。结其外中之绸缪,倘子视外国与中国人当兄弟也。请善读者仰体焉,不轻忽远人之文矣。”郭实猎呼吁中国人要视外国人为兄弟,学习西方文化只是有别于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殊异分支。

通过出版关于西方文明的杂志,郭实猎希望中国读者对西方要抱有一种“多闻”“好学”的态度,“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因而“鼎兴正道,黜斥异端,阐发文艺,是君子之专务矣”。这种不排斥其他文明、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体现了郭实猎开放的出版意识和进步眼光,为后人的出版活动创造了取之不尽的话题源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出版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西方新鲜的文化与思想内容的刊登,对于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思想政治方面和中外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份出版物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信息载体,逐渐拉开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刘苏)

[1] 弟:通“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