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论语》走近孔子
2005年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特别是对《论语》,我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进行背诵,在熟读、背诵中不断加深理解。随着研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论语》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对我们今天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经商做生意,如何从政当公务员,如何从教做学问,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深切体会到,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必须研读《论语》,懂得孔子。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研读过《论语》,就无法对儒家思想作出正确的评价,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都只能是无的放矢,更不要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了。所谓“研读”,就是要真正“走进去”,带着一颗虔诚崇敬的心,带着时代意识和问题,甚至是带着对人生的疑惑和迷惘,沉下心走进去。唯其如此,你才有可能走近孔子,领略孔子博大的情怀,得到圣人理性光辉的观照。
一、《论语》——一本国人必读的书
大凡经典,都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都会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获得力量和智慧。《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第一,《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乃是一部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国学经典。《论语》全书共20篇,21000多字。作为一本书,它字数不算多,篇幅不算长,但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往往一句话就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而且每一篇、每一章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不是彼此胡乱拼凑、随意堆砌的。当然,其严密的逻辑联系,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出的,需要反复研读、细细体会才能领悟。
第二,《论语》这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传统经典,乃是一部体系开放、影响极其广泛的文化经典。《论语》讲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十分丰富、深刻,但并不玄奥、晦涩,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能遇到的普通道理。正因如此,它历经两千多年,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同时,《论语》的思想还影响了世界上的儒家文化圈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就对孔子大加赞赏。近年来,包括西方在内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科技越发展、知识越更新,就越需要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据报载,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上,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正是孔子思想。而《论语》正是反映孔子思想的权威经典。
第三,《论语》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一部倡导积极用世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蓝图有科学的预测和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着重研究人的修养和人性的完善,着重从个体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出发,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从而实现天下的治平。同时,儒家经典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有积极的憧憬。《礼记·礼运》就描绘了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图景,具有原始的、朴素的社会主义色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能在心理和情感上靠近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儒家文化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的都是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理论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论语》是一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经典,又是一部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经典。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不是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实践落实到行动中的。儒家学说以实践为特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光明日报》曾发表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儒学的实践性格》,专门阐述了这一观点。同时,《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阐述。比如,如何看待生与死,如何看待天命,如何看待贫富,如何把握分寸、讲究适度,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第五,《论语》是倡导和谐,又是对促进和谐、维护秩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的经典。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论语》借有子之口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追求和对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向往。提出了不少追求人的心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方法,对于我们当今仍有积极的作用。今天,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深入发掘《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和谐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和意义。
总之,《论语》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理性光辉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我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言过其实,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毕竟今天的社会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相比,不知要复杂多少,政权的性质和治国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要说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一部包治天下的书。但是,我们绝不能据此就否定《论语》作为经典的价值。书中关于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求学、如何从政和经商的论述,今天看来确实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益。
二、孔子——一个万世景仰的先师
少儿时代的我,受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满口之乎者也,令人生厌。后来,选读了《论语》中的一些篇章,认识到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但仍将孔子定格为保守、呆板、迂腐的,是与市场经济观念格格不入的。熟读并背诵了《论语》后,方知过去的认识是多么幼稚、多么片面。
孔子不是神人、圣人,也不冷酷、呆板,更不迂腐、狭隘,而是古道热肠的性情中人。他评价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篇》),可见他很谦虚,并不以圣人自居。日常生活中,孔子也是挺幽默风趣的。有时他喜欢跟他的学生开开玩笑。比如,他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莞尔而笑,对当了武城长官的学生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立即用孔子的教诲来反驳,“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篇》) 这时孔子就自我解嘲地说:同学们,子游是对的,刚才我是在跟你们开玩笑呢。多幽默!再比如,他说子路弹瑟的水平不高,不像是出自他门下。这时他的一些学生对子路露出不敬的神情。孔子见状,马上又委婉地改口说,子路弹瑟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还需要继续练习和提高。类似的例子,在《论语》中还有不少。
孔子是一个经历坎坷而又十分执著的人。他3岁丧父,10岁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几大不幸他全遭遇了。早年受欺侮、受冷落、被蔑视,成人后虽然刻苦习礼,但仕途不顺。周游列国,历经磨难,有如丧家之犬,经历不可谓不坎坷。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著追求清明政治,追求德政,克己复礼、追求个人修养。孔子很热爱生活,追求精致生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篇》)。自己从政虽仕途不顺,但却培养了不少政治人才。他好学,好仁,好德,好礼,好义,好勇,好直,好刚,一辈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执著地追求美德、追求理想。孔子严谨、好礼,但又不古板,不失幽默、诙谐。他“席不正,不坐”(《乡党篇》),“割不正,不食”(《乡党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同时,孔子在家闲居时,又“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篇》)。孔子是一个可敬可亲、可师可友的长者。
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而没有政治包袱、有政治热情而非政治狂热、有政治智慧而不耍政治手段的人。孔子一生奔波,周游列国,企望实现他的仁政理想。当子贡问他,现在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宝盒里还是拿去卖个好价钱时,孔子急切地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同时孔子坚持政治理想,不苟且为官,顺应天命,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是“圣之时者”、“集大成者”。孔子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他在鲁国当过相当于今天司法部长的高官,很有政绩,曾使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大有改进。他知道“文事需要武备”,在同敌国谈判时,提出以军事力量作后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体现了孔子务实、干练的政治才华和圆融的政治艺术。
孔子是一个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人。他有原则,有信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但又不认死理,他擅长权变,讲究艺术。在为人的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他绝不含糊。虽然他渴望从政,希望在政治上能有所为,但如果“道不同”,他就“不相为谋”。“卫灵公问阵”,与孔子政见不同,“明日遂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微子篇》),孔子十分失望,于是动身离开鲁国。孔子又是一个知进退、善权变的人,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能够适当作出让步。阳货要孔子出山帮助他,孔子不愿去。阳货是个政客,有政治手腕,他送一个烤乳猪给孔子,想这样逼讲究礼的孔子上门去见他。孔子还真有办法,他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才去致谢。这些记载体现了孔子灵活变通的处事风格。所以,孔子并不是不谙世事、顽固迂腐的人,而是充满智慧、处事务实的智者。从孔子身上,确实能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方法。总之,孔子是一个令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景仰的万世师表,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缅怀、崇敬和学习、效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