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论语》的意义

在传承弘扬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的体会

作为一个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业余学习者,一个深爱自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当代读书人,我真真切切地感到,2013年是让人最感动、最兴奋的一年,我把这一年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元年”。这一年有着很多让我难忘的文化大事、文化喜事、文化盛事。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重要活动,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透视这些重要活动,学习这些重要讲话,能进一步激起国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增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荣誉感和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还是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无论是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还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无论是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还是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无论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还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也无论是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还是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都一再强调,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在文化界、理论界、新闻媒体等领域,产生了热烈反响,各界深入开展了学习、座谈、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很多有深度、有分量的学习体会文章。春节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一年多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这么高频率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历任最高领导中还是少有的。特别是“8·19”讲话和到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调研,意义重大。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至少有三个方面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我们党进一步全面公开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对它的理性认识。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追求, 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所在, 是团结全中国56个民族和全球华人的旗帜、力量, 是中华民族历史得以长期延续的纽带, 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追求一切卓越成效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的特质早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中华民族与其他西方民族最大的不同是文化积淀不同, 五千年文明成为今天中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可见, 当今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及其有效运用, 是明智、理性的重要抉择。

第二,这是我们党进一步公开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有着十分清醒、理性的认识, 用“精神追求”、“丰厚滋养”、“突出优势”、“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等词汇来表述,让人耳目一新。近百年来,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到“文革”破“四旧”,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我们对传统文化总体上缺乏礼敬的态度, “批判地继承”更多的是批判,不少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不懂、看不进、看不上。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则需要中央高层的大力倡导和推动。

第三,这是党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员令。“四个讲清楚”是空前的,有新的高度,有更深的层次,特别是“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鲜明地指出中华文化是“血脉相通的”,是“一条纽带”。从纵向来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它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从而使五千年中华文明有因有革,绵延不绝,未曾断裂,衰而复兴,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横向来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是团结56个民族、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共同思想基础,政治制度可以不同,而中华文化是共同的,代表着民族身份。从当下情况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正本清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把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时代精神、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要在走向世界、进行不同文明交流和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参观孔子思想生平展和孔子研究院学术成果展,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活动的意义更是非同一般,体现为“四个重要”:一是“重要事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二是“重要信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传达出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充分肯定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通过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研究,及其传播,正确认识、解读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突出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其中的丰厚土壤。这些重大的文化战略思想,事关根本,事关长远,是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方略的重要宣示。三是“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和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央关于引领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申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论述,提出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13亿中国人都应成为展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主体。可见,这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文献。四是“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要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我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动,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不辱使命,不负厚望,勇于担当,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今天的“中国梦”和中国人过去的梦想是紧密相连的。用历史和文化的眼光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这个文化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成果,是近代以来文化变革和更新、建设新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化传承的优秀成果。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就对大同世界充满向往,《礼记·礼运》篇里就有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为我们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20世纪的中国有识之士选择社会主义理想,是与我们的大同梦有密切关系的。孔子对于仁政的宣扬,孟子对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崇,都对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我们谈论“中国梦”的时候,当然不能忽略已经深入人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不可将这些理念停留在旧时原始命题的阶段。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是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汇而成的文化,能够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在一起。当前,应动员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让中国梦与优秀传统文化更紧密地衔接,与各民族文化心理更加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文化繁荣为前提,也包含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文化的发展是短暂的,只有得到文化的滋润,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民族复兴以文化繁荣为前提条件。诸子论辩、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兴盛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基础。没有文化,就难以正确行使国家权力;没有文化,就难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的运行需要通过文化的反馈形成系统的回路。当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会形成一种正反馈,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文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就会形成一种负反馈,从而束缚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在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文化与其他要素不相匹配,其他方面发展得再好,迟早也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因此,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文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系统诸要素中,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导致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时候,文化有可能异常繁荣。古希腊罗马在生产力远远落后于今天的情况下,却创造了欧洲文化的辉煌。而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又很可能与其不相称。当下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来说,是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旧有的文化体系往往会在惯性轨道上继续向前滑行,这个时候如果不对文化进行变革,文化就会束缚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检视,对之革故鼎新,我们的文化才能够大发展、大繁荣,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

文化发展是中国系统发展的重要一环。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就是既要搞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搞好文化建设,系统全面地推动中国整体地向前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发展某一方面。我们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系统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民族复兴的质量就不高;只有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整体实力上去了,民族复兴才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坚韧性。作为国家系统中的协调性机制,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应建立什么联系、形成什么结构、具备什么功能。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全面复兴。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了高度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巩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视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这里的“根基”,既指国内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又指国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需要我们在切实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与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并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我们文化的先进性,提升我们的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势位。这样,当代中国文化才能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才能“见者远”而“闻者彰”。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还需要我们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力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净化社会风气,增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这样,我们每一个人便都会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有效主体。总之,只有真正夯实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方面的根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会获得至刚至强的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个信心的重要来源,就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崭新的文化创造;这个信心的重要内容,就是我们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是成功的。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第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加以推广,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第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凝聚共识到自觉行动的飞跃,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和渗透到社会肌体的各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续迸发、永不衰竭的正能量。《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精深的价值理念和伦理思想。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砥砺精神的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生动展现,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升华凝练,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这一深厚资源,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相契合,成为符合时代要求与人们现实需要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加强道德教育,要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回归常识,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安身立命、拥有一个不朽的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至善,以圣贤为目标,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道德资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传统文化以“三纲八目”为核心,构建了包括道德修养目标、修养内容、修养途径、修养方法等在内的丰富完备的道德体系。《论语》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主线,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核心是推己及人,是仁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推行过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忠恕之道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构建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道德教育不能流于空泛,一定要回归理性,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反思我国前些年的政治教育课,往往比较空洞、空泛,不大符合人的性情,比如,在小学阶段,开始教育小孩子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到中学,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到了大学,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这样的先后顺序是颠倒的,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学生们难以理解。回归到最基本的爱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孩子爱父母,从孝做起,正所谓“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

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坚持“科学扬弃、为我所用”

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201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时,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里说的客观、科学的态度,不难理解,以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似乎还是第一次提到。过去,我们常说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律,但不大说敬畏文化,倒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妄自菲薄。现在提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蕴含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广泛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展示中华文化之美,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这些提法和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确实让人高兴、令人振奋。

其次,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提及传统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这样的态度、原则、方法是十分重要、十分正确的,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和做法,只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我们要立足于“用”,合理地“去”与“弃”,积极地“取”、“存”与“扬”。不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要经过深入研究,不盲目、不片面,不望文生义、不断章取义,更不故意歪曲。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了表率。他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这表达了他要认真了解孔子。我们无论是尊崇孔子也好,还是批评他也好,都要真正了解他,正确理解他;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本文曾在《宣城日报》2014年4月11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