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中庸

“中庸”这个词,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出现,是在《论语》第六篇《雍也篇》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品德,可以说是最高的境界了。当然,做到中庸,非常不容易,一般人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很久了。中庸是一种什么品德,为什么得到孔子这样高的评价,又为什么说很不容易做到,以致造成它很长时间的缺失呢?“文革”期间,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被批判得最激烈的思想,说孔子混淆是非,抹杀和调和阶级矛盾。今天看来,显然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庸的思想,确实非常丰富、深刻,虽然“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这种思想、精神和处世方法,在《论语》中却多有论述。这些论述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一、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仁是孔子思想的内容,礼是其形式,中庸则是实现仁与礼的方法。中庸是孔子智慧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最先将其发现,并将之确立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

二、中庸的含义

中庸就是能够中和之作用;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是“执其两端”(《子罕篇》)、“允执其中”(《尧曰篇》);中庸是恰当、适度、适中;中庸是一种最佳方案、最佳选择,是帕累托定律。中庸,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把握好分寸,凡事讲究合适、恰当。要消除对中庸的误解,以为中庸就是保守,排斥竞争。当然,中庸不是静止不变,也不是和稀泥,而是寻求最佳的选择,选择的过程既是整合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不走极端,保持最佳状态,才是中庸的真正含义。推行中庸的肌理是“物极必反”,也就是凡事走极端、搞绝对化,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绝对正确,绝对错误,那是不可能的。中庸极富辩证思想,即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对立统一、一分为二,不搞绝对化、片面化,重视“度”,讲究分寸、尺度。

中庸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中庸是一项原则,是富有理性的标准。

中庸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

中庸也是一种领导原则和方法,是对最优方案的恰当选择。领导工作最重要的是作决策。决策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后对最佳方案的选择。选择的原则是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既要讲究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论语·尧曰篇》中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认为,如果懂得“五美”、“四恶”,就可以从政了。而 “五美”、“四恶”学说,讲的就是中庸之道。

三、中庸的运用

健身、修身需要遵循中庸的原则。比如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不加强锻炼,显然不行。但锻炼不能过度,要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而且要循序渐进。过于剧烈、过长时间的锻炼,同样不利于健康。营养不良不利于健康,营养过剩也不利于健康,只有营养适当、适合才有利于健康。不快乐不利于健康,快乐过度同样不利于健康。所以,孔子赞扬《诗经·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比如读书学习,需要遵循中庸的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学边思,学思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学思不结合,必然没有效果,即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好的德行,但如果学习不把握好度,就会出现很多的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

对于人的性格而言,过软过硬都不妥。过软,立不起来,会被歧视、被欺负,过硬易折,所以孔子主张“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主张宽以待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又说“宽则得人”,“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子张篇》)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一直坚守对别人宽容的原则。但孔子是讲中庸的,他的“恕”,是非分明,是有原则的。他说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在人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上,要注意合适,过疏过密都不妥当。刺猬取暖,亲密有间,分寸合适。劝告朋友,也要讲究中庸,不劝谏和过多的批评,效果都不好。“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人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在上下级关系上,主张“君君臣臣”,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君不君,则臣可不臣,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股肱,则臣视君为心腹。

比如,对待礼的态度上,过与不及都不对。过了,就是僭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篇》)不及就是不敬。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篇》)

在对待物质利益、财富上,孔子不反对去积极追求,但主张用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这些都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一方面要开发好、利用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财富分配上,主张“周急不继富”(《雍也篇》),既讲公平又讲效率,更加注重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既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先富带动后富,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经济发展上,供求关系,生产与消费、积累关系,税收与利润关系,等等,都有一个帕累托改进问题,这最佳点就是中庸。

总之,中庸是实现人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