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的规律,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里,我们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当然,这种概括只是初步的。
(一)基本规律
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相关联的规律。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历史认识的发展,反过来说,历史认识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关于“天”的认识,关于“君主”的认识,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其次是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辩证发展的规律。史书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不是被动的。一个朝代的历史内容可以用纪传体来写,也可以用编年体来写。用纪传体写是综合的,有它的优势;用编年体来写也有其优势,依年记事很清楚。以《汉纪》为例,汉献帝对荀悦说《汉书》写得很好,但部头太大,你可以写得简要一点。于是荀悦就把《汉书》内容变成了编年体,写了30卷,好读多了,具有《汉书》所没有的优点。现在研究西汉历史的人,既读《汉书》,也读《汉纪》。
最后是随着史学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规律。史学原来是在王廷、在公室、在皇家、在官府;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受到门阀的广泛重视;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史学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在这一过程中,史学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宋代人说书,把历史故事用说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蒙童的读本也包含大量的历史内容。这些形式都推动着历史学走向社会。朱熹认为,司马光的《稽古录》写得非常好,可以用来教导太子,也可以让蒙童来学,说是小儿读了它,一部历史就装在肚子里了。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介绍了很多中外历史故事,对推动史学走向社会、走向大众非常有用。今天也有不少人在做这个工作,应当提倡。但是也有人却在制造一些媚俗的东西,不是严肃的通俗性著作,这不是真正的通俗历史读物的正确道路。现在提倡院士写科普读物,我认为有影响的史学家也应该写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就像翦伯赞写《内蒙访古》那样。
(二)优良传统
关于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撰写前朝史的制度与历史撰述的连续性。唐太宗设史馆,建立了正式的修史机构,从此以后,后一个朝代都要给前一个朝代撰写历史,代代相传,这个制度保证了国史的连续不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元朝。元朝的史学家修宋、辽、金三史,非常有气度、有意义。过去史学界批评这三部史书,说是仓促成书,问题很多,尤其是宋史,这些批评自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换一种视角,换一种观念来看,元朝作为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者,能够把汉族为主的统治者所建朝代的宋史、以契丹族贵族为主的统治者所建朝代的辽史、女真族贵族为主的统治者所建朝代的金史,统统作为正史来看待,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因为这写出了多民族的历史。元朝的史学家修史时碰到了宋、辽、金谁为正统的问题,讨论了几十年,到元顺帝时,确定宋、辽、金三史各为正统。这是多大的气魄!从这个角度来说,元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很了不起。这一点应该肯定,至于史书本身的一些问题,后人可以研究和讨论。但在这个根本点上的贡献,我们的前辈们没有充分肯定。我读过明代的一个笔记,叫作《读史漫录》,其中对此多少有一点肯定,让我非常感动。
第二是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关于历史意识,前面已经讲到了,不再重复。这里说的恢宏的历史视野,是讲史学家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是很宽广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中外交通、天文、地理等都讲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一位学者发表文章,说我们要改变中国古代史学家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倾向。我读过之后不敢苟同,我们今天哪个史学家的知识结构能赶上司马迁呢?不是古代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是我们今天史学家的知识结构。现在我们的学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分散,综合性的东西我们知道得很少。现在我们当代中国研究所有各个学科的年轻人,我认为这很好。从司马迁的《史记》看,他的知识非常丰富。当代历史学的发展,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视野才能更宽广,起点才能更高。
第三是史家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史家是有角色意识的,特别是中国的史官有很高的地位,修史是庄严的、崇高的事业。这个角色意识是不是就表现为个人意识呢?当然有个人意识,但这种个人意识是与其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司马迁也好,司马光也好,都是如此。司马光说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关乎国家的兴衰、生民的休戚,希望皇帝引为借鉴,这表明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近代史家研究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也都是如此。
第四是史学的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求真与致用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求真的基础上致用,换句话说致用是以求真为前提。凡是歪曲了历史、有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历史,用这种行为来从事史学活动的人,都被后人所揭露、所唾弃。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曲笔作史的人,但同时都有更多的直笔作史的人揭露了他们。可见,直笔作史还是主流,是优良传统。
第五是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撰写可信的历史是一个原则。功能信念是指历史学是有价值的,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对此不应有任何怀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和你讨论问题的人轻视历史学,不是说明历史学没有价值,只能说明对方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修养。历史学的功用和社会价值这个信念,对史学工作者来说是不能动摇的。古往今来,许多史学家以毕生的精力,只为写出一部一部史学名著,就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