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

究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只有从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从斯大林模式中解放出来

迄今为止,我们还是按照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模式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实,这一理解模式包含着斯大林等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因为它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广”出来的。事实上,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划时代的变革就在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他的全部哲学。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要认真清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哲学教科书对我们的影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上去。

坚持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去讨论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得出的普遍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可能会过时,但基本原理是必须坚持的。我们不能说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但它却以抽象化的态度对待“基本原理”这一概念。实际上,“基本原理”是相对的,是因时代和地域的条件而变化的。比如当今中国正在从事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就必须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却是“基本原理”。所以,不应该抽象地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应该说:“坚持那些与我们当今的时代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旦达到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了。总之,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从“革命哲学”转向“建设哲学”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告诉我们“二次创造”之艰难。在“第一次创造”(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哲学”体系,而在“第二次创造”(如社会主义建设)中,情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会沿用“第一次创造”中的思想模式(晚年毛泽东犯的错误就是这样),经过近三十年的挫折,邓小平才提出了“建设哲学”的核心命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超越“大众哲学”的理解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建设哲学”,并围绕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重新撰写出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

过去,由于我们没有从“第一次创造”的思想模式中走出来,我们总是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党性(即阶级斗争性),而完全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的继承者和批判者,其宗旨是解放全人类,达到以每个人的自由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在过去,只要一谈“人性”“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我们就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横加批判。既然我们把这些好的东西都让给了资产阶级,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呢?我们剩下的无非是“斗争”“整人”“冲突”“相互揭发”和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样不断地折腾岂不正是把我们自己孤立起来了吗?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只有肯定并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的功能,才能克服真正的“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的危机”。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抽掉了这个根本性的维度,要巩固和加强它的指导地位是完全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那里,阶级斗争只是手段,全人类的解放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决不能把目的变成手段,而把手段变成目的。总之,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决不能用前者去否定后者。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通常我们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体主义总是好的,个人主义总是坏的。其实这个认识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神话中走出来。集体主义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如整个单位或村庄搞假冒伪劣商品、集体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应该区分好的集体主义和坏的集体主义。同时,也应该把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毋庸讳言,对极端个人主义应当加以批判,但对个人主义我们却应该采取肯定的态度。随着市场经济和契约交往方式的发展,随着个体经济的合法化,随着民工潮的发展,个人经常游离于某个集体之外,肯定和维护个人权利和义务的个人主义也会发展起来。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个人主义是合理的。肯定其合理性,也有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重视实践哲学的维度

政治、法律、道德和宗教所制定的规则是制约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在社会转型、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这些规则尤其重要。所以深入地研究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关于实践哲学,即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的重要论述,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政治哲学中的分权理论是只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也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建立权力制衡的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又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否应该双管齐下;再如如何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等。

总而言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之关注并回答当今时代中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