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型批评美学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理论,随着弗莱研究的深入开展,可以发现,文化批评的成分在弗莱的批评理论中,尤其是在其晚期著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统观整个原型批评理论,可以明显看出其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第一,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的神话理论为基础的。这两种理论本身就含有相当多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且弗莱的理论兴趣更在于阐释原型的文化含义。弗莱把文学当作大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整体,使用原型去挖掘文学意象的原始意义,发现文学的原型“概念框架”。

第二,弗莱在建立其原型批评理论时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精神分析学和神话理论的影响之外,还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批评)和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弗莱曾经在《历史形态》一文中指出:“对现代思想的综合是我们时代的点金石,而且任何这种综合如果不是历史哲学所构成,就必定包含这种历史哲学。马克思和斯宾格勒就代表了这个领域里最杰出的现代成就。”[42]

虽然19世纪少数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批评家存在着被恩格斯所批评的“经济决定论”的缺陷,但进入20世纪之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批评家都抛弃了这种庸俗社会学的理论,拓展了美学和文论的视野,从主要对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转向主要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进行整体性研究,尤其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这种整体性研究更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主要方向之一。这种研究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弗莱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扩大了的历史透视法,而且从内在属性上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43]虽然弗莱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外部研究方法且认为有一定局限性,但他承认“没有人能够或者应该否认文学与历史的关系”。[44]实际上,原型批评与文化历史批评就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历史批评家称之为历史背景的东西,原型批评家称为神话原型。这两种批评均承认文学有一种潜在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的形态。所不同的是,对历史批评家来说,这种模式产生于历史或者就是历史本身,而对原型批评家而言,这种模式就不那么容易被辨认,它往往存在于文学意象之下,存在于人类的信仰和行为之下,其源头要追溯到史前史、神话或者书面文学产生之前的传说和故事中。譬如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主题,对历史批评家来说,是一个产生于19世纪美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文学模式,而对原型批评家来说,则是一个永恒的人类理想的地区性文化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

至于斯宾格勒的影响,主要是其“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的观点。斯宾格勒认为,历史的基本形态既不是单个事件的混乱组合,也不是稳定的线性发展,而是一系列他称之为“文化”的社会发展形态。这些文化像有机体一样成长、成熟、衰老、死亡。他举例说,西方文化的春天在中世纪,夏天在文艺复兴时期,秋天在18世纪,冬天则随着法国大革命而开始。而在此之前的古典文化也经历了相同的阶段。荷马时代的英雄相当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古希腊城邦时代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雅典的全盛时期相当于巴赫和莫扎特时代,而亚历山大时代则相当于拿破仑时代。这种观点无疑与弗莱的文化史中平行阶段的理论及其原型季节循环模式十分相似。弗莱承认斯宾格勒为他的《批评的解剖》中第一篇文章的“模式概念提供了基础”。总之,弗莱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层面进行了整体的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学的原型发展——从史前祭祀神话直到当代讽刺文学——作了“原始结构主义”(protostructuralist)的解读,进而在文化整体之上竖立起单一神话的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史学批评提供一个整体的原型“概念框架”,建立起一种整体性的批评理论体系。弗莱曾经说过:“我想要的批评之路是这样一种批评理论:首先,它可以解释文学经验的主要现象,其次,它将就文学在整个文明中的地位引出某种观点。”[45]罗伯特·康·戴维斯和劳里·芬克也指出:“他的方法是把整个文学作为一个文化结构整体,包括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全部作品。”[46]

原型批评美学的这种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不但在当时,而且对80年代以后西方美学史的文化批评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说来,尽管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对原型批评理论的形成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影响的角度和程度是不同的。作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前者是“外壳”,后者是“核心”,也就是说,弗莱的原型批评主要是以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尤其是其“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为内涵的,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主要是其神话理论)只是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楔入点或外壳,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只是表层的、导入性的。就像弗洛伊德通过梦发现人的无意识领域的内容,进而建立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一样,弗莱通过神话发现了文学中的“无意识结构”——“原型”——而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评美学。

确实,仅从表面上看,弗雷泽的神话模式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弗雷泽只是在神话中发现了相同的模式,而荣格则说明了这些模式是怎样保存下来的。正如荣格解释了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原型”是怎样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反复的,原型批评的兴趣也在于探寻文学中某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的由来已久的原始意义以及它们是怎样保存在文学经验之中的。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我们才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以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才同意罗伯特·康·戴维斯和劳里·芬克提出的“精神分析学……是原型批评的理论之父”的观点。[47]

[1] 参见《文学批评手册》,115页,哈泼和路欧出版社,1966。

[2] 《二十世纪文学百科》,288页,弗里德里克·温迦出版社,1975。

[3] 德纳姆编:《诺思罗普·弗莱论文化与文学》,88页,芝加哥,1978。

[4] 同上书,25页。

[5] 同上书,88~90页。

[6] 同上书,88~90页。

[7] 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287页,纽约,1959。

[8] 荣格:《心理类型》,616页,伦敦,1924。

[9] 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288页。

[10] 罗伯特·戴纳斯、罗纳德·莱弗:《当代文学批评:文学和文化研究》,278页,纽约,1989。

[11] 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287~288页。

[12] 《儿童原型心理学》,见《荣格选集》,第9卷,153页,路特莱格和凯根·保尔出版社,1968。

[13] 卡西尔:《语言与神话》,1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4] 同上书,152~157页。

[15] 《作为语境关系的文学:弥尔顿的黎西达斯》,见《二十世纪文学批评》,434页,伦敦,1972。

[16] 弗莱:《批评的解剖》,99页。

[17] 德纳姆:《诺思罗普·弗莱论文化与文学》,25~26页。

[18] 同上书,100页。

[19] 弗莱:《批评的解剖》,22页。

[20] 弗莱:《批评的解剖》,365页。

[21]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71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

[22] 转引自同上书,172页。

[23]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73页。

[24] 同上书,174页。

[25] 同上书,174~176页。

[26]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80页。

[27] 弗莱:《二十世纪文学批评》,429页,伦敦,1972。

[28] 弗莱:《批评的解剖》,99页。

[29] 同上书,102页。

[30] 弗莱:《二十世纪文学批评》,434页。

[31] 弗莱:《伟大的代码》,48页,路特莱格和凯根·保尔出版社,1982。

[32]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209~292页。

[33]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214~215页。

[34] 参见王宁等编:《弗莱研究·东方与西方》,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1996。

[35] 转引自《神话——原型批评》,214~215页。

[36]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49页。

[37]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50~151页。

[38] 同上书,151~154页。

[39] 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156~157页。

[40] 同上书,180页,译文据原文略有改动。

[41] 弗莱:《文学的原型》,见《二十世纪文学批评》,426页。

[42] 德纳姆:《诺思罗普·弗莱论文化与文学》,76页。

[43] 弗莱:《批评之路》,19页,布卢明顿,1973。

[44] 同上书,18页。

[45] 弗莱:《批评之路》,14页。

[46] 戴维斯和芬克:《文学批评与理论:从古希腊至当代》,656页,纽约,1989。

[47] 戴维斯和芬克:《文学批评与理论:从古希腊至当代》,5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