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洛采的价值论美学

另一个与德国古典美学的余波影响有较密切关系的美学家是洛采。他被认为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晚期的伟大代表者",[76]"在德国哲学的继承者中最重要的人物",[77]文德尔班还认为他是"价值论"哲学的最早提倡者:"由于洛采果断地提高价值观的地位,甚至将它置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之顶端,激起了许多对于'价值论'(哲学中一门新基础科学)的种种倡议。"[78]因此,我们在这里把洛采的美学称为"价值论美学",以突出他把美与价值联系起来的美学史地位。

鲁道夫·赫尔曼·洛采(Rudorf Hermann Lotze,1817-1881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834年入莱比锡大学,1838年获得哲学、医学两个博士学位。1839年起在莱比锡大学讲授医学和哲学。1844-1880年任哥廷根大学教授,188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7月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1841年)、《逻辑学》(1843年)、三卷本《小宇宙》(1856年,1858年,1864年)、三卷本《哲学体系》——其中第一卷《逻辑学》(1874年),第二卷《形而上学》(1879年),第三卷未完成,拟论述实用哲学、艺术和宗教。美学专著有:《美的概念》(1845年)、《论艺术的条件》(1847年)、《德国美学史》(1868年)、《美学原理》(1884年)等。

洛采的哲学体系,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结合起来,试图调和一元论和多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实在论和唯心论、泛神论和有神论;他把自己这个哲学体系称为目的论的唯心论。他的目的是要公正地对待伦理-宗教的唯心论的论点(费希特)以及对自然现象严谨的科学解释。他从德国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出发,认为构成整个现实世界精神本质的生动的和造形的活动以善为其目的,而自然的机械作用是这种活动实现其目的的有规律的形式。无疑,自然只具有机械的因果关系的原则,并无其他原则,这一原则也被应用于有机体;但是形而上学的本原同逻辑学的本原一样,只存在于伦理学中,也就是善在其中实现的价值领域。因此,他力图把科学与宗教、艺术、文学调和起来,并且把美学也置于价值领域,反对康德及赫尔巴特、齐美尔曼等人的形式主义美学,强调美的理念内容、目的和绝对价值。他说:"审美事实不是直觉,也不是概念,而是在最终目的的形式中提供出的一个对象的本质的理念。艺术作为美应把价值世界包裹在形式世界里。"[79]

洛采主张一切物体都是精神的,认为万物交互作用,不独立存在,万物都是无限实体(即上帝,或理念)的样态,而"上帝"是最实在、最高的"人格",也就是"至善"和"至美"。他说:"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事实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什么东西都不会出现在它之前,也不会处在它之外。"[80]正因为如此,他认为美是一种绝对价值,美既是精神的产物,又具有客观性。

在《美学原理》中,洛采批评了康德把美与善、舒适决然分开,而用愉悦的普遍性来区分美与舒适,同时也批评了德国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关于美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的观点。他从目的论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在描述一个对象的时候,并不让这个对象仅仅表现为一个个别的、确定的目的(这个对象有时甚至能在最混乱不堪的世界上出现),相反,这个对象的形式把这个对象表现为对很多目的都适应的、合目的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例外,诚然,可能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完全地详尽说明。美通过这个形式表明,在它之中包含着一个不可比较的价值,这个价值把美实现于每一个只适用于一种唯一的目的的手段之前。"只要美对我们起作用,这个被称作'美'的东西,从它本身来看,就具有一个绝对价值,这个价值为我们的美感快感的正当性提供论据,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美具有一个客观的意义。""美作为充满活力的精神的、符合于善的一个外表特征出现了。因为形式与产生它的内容是可以分离的,所以,美最终也可以归因于外部的对象。在这时,对外部对象的印象是以下述方式获得的:这些印象以一个与理想精神相符合的方式使我们的精神生命活跃起来。"看来,他是同意美"是无限和有限、理想与实在、普遍和特殊、自由和必然、永恒与变化等等的统一"的定义的。他似乎也同意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黑格尔式的定义,所以他说:"因为理念不需要在它的整体内容的每个现象中都表现出来,所以,就形成了美的不同等级的划分,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认为,"美是在如下情况中产生的:足够多的实体手段被用于把理念式的内容现实化,而且,任何与目的无关的、多余的现实性都没有了;但是,另一方面,机械主义不仅为目的提供一切必要的东西,而且,那些对目的本身来说不具有重要规定的手段的特性使自己具有与目的的意义和特点绝对合适的形式。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就是一个直观的证据,它证明,尽管我们还缺乏关于美的科学知识,但至少世界过程中的那两个不同的原则的统一是可能的。"[81]由此可见,洛采关于美的看法,是力图把康德与黑格尔的观点综合起来,以达到诸多因素(如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机械性与目的性、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永恒与变化等)的统一,而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着重突出了美的价值性和以机械论法则现实化的个体性以及合目的性。这些无疑对美的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洛采主张,真正的美"仅仅存在于充满欢快精神的感情中","富于感情的精神"不仅通过领悟美来决定美,而且它还通过与物体的接触来创造美。可是,美虽源于主体,但它同客体并不是不相干。我们内心的快感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与我们所认知的外界事物是契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我们产生快感的原因在于客体。但我们不能进而说,我们产生快感的原因"仅仅在于客体"。审美快感就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一致"。这一"伟大的事实"说明,人的心灵与外在世界是交互作用的:外在世界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灵魂深处,把人们灵魂深处的力量纳入到和谐的游戏中;人的心灵作用在于,以愉快的感受反应影响我们感官的外界现象。[82]在美感中,我们感到宇宙似乎就是自己的家。

洛采把人对外在刺激的感受性区分为三种,并相应地把美分为三种状况或三种层次:(a)"感觉的愉快",(b)"感性的乐趣",(c)"反思的美"。第一种形式的快感属于肉体方面的,第二种形式的快感属于心灵方面,是"认识过程中的快感",第三种形式的快感属于精神方式。这三种形式的快感交融在一起,便产生了使我们整个机体都卷进去的真正的美感。[83]

像洛采这样,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之中来看待美和美感,并把美感对应于美的不同状态以及美对应于美感的不同品级统一起来进行探讨,正好反映了当时的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也是美学由纯形而上的思辨转向形而下实证的征兆,不过,洛采是用心理学的实证来充实哲学形而上的分析。因此,他用联想心理活动来阐释形式美。他认为:"一切使我们似乎只注意纯形式比例的审美趣味,完全建筑在这样的事实上:即这些审美趣味完全是最高级的东西为了自己的目的所惯常采取的一些形式。高级的美赋予我们快感,不是由于它是各单个美的成分的一种适当组合,而是由于使我们愉悦的这些成分是它们能够使我们联想到的那种整体美的组成部分。"因此,任何计算对美都一筹莫展。一些比例关系、联系方式和世俗风尚的审美特性,最终都取决于我们所授予它们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活动就盘踞在充满道德的人格。另外,我们所察觉到的一切形式都通过回忆不断加以修正。[84]他这样分析了德国新教派神学家尤利乌斯·科斯特林(Julius Kstlin,1826-1902年)的一个奇妙说法:直线是一切(合乎道德的)正直行为的象征。他说:"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一条直线使人产生的审美印象,实际上不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它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而是由于它使人们联想到忠诚,以及诚实这样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首先赋予坚定性这个抽象概念以一定的意义,而后就赋予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表现——空间上的直以一定的意义。进而,如果复杂性、紧张性、果断性、惊奇性、对立性都拥有审美价值,那么,同样的道理,这种价值是由如下的事实衍生出来的:即所有这些形式的行为和活动都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的构成部分,这个世界以其结构证明了,所有这些形式因素对于普遍实现善都是必需的。……只有一个以纪念方式草拟的完整的道德世界蓝图,能够充分地表示出拥有这些形式的存在物与活动所具有的衍生价值。"[85]因此,对于洛采来说,美是事物的形式通过联想而衍生出来的善的绝对价值的直观的证明,这与哈特曼的美存在于"审美显现"的形象情感和美的愉悦之中的观点,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采把现实分为三个王国。①"普遍规律王国"。这些普遍规律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它们是拥有绝对必然性的约束力量,它们主宰着现实中的一切现象,但是,正是由于它们具有普遍性,因此它们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确定的东西。②"拥有各种实在实体和力量的王国"。这些实体和力量不是必然的,但事实上是存在的,它们按照第一王国的规律创造了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形式。③普遍的蓝图。按照这种蓝图,实在的实体处于普遍规律的控制之下,并因此为至善服务,而至善的实现,则是全人类的使命的完成。而这三个世界的三个指导原则的来源是不同的,相互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但是,我们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相互独立的这三个王国的组合上。我们有责任去寻求一个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可以说,关于这种根本性的统一问题,过去从未解决,将来也绝不会得到解决。"然而,作为美的作用的某种结果的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认识(即徒劳地追求对这种联系的完全洞悉)与行为(非理想地致力于造成现实中的一切事物与其目的的统一)之间,并从而在真与善之间进行调解;但是,这不是为了在理论上预见或在实践上实现这些矛盾的解决,而是为了借助对美的直觉,来直接获得存在这种解决方式的必然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可以把美称为去直接直觉这三种力量之间的统一性的表现,而我们的认识能力对此却是毫无办法的。"[86]

洛采在这里把直接直觉三个世界之间的统一性这样最高的任务给予了美,而认为美是认识与行为、真与善之间的调解。这样,洛采实际上是运用康德的理论而完成了席勒的设想,把美作为情感的对象,具有形象的直觉,成为超越认识和行为的中介,不过,他把那种至高无上的原则明确地设定为上帝和善的绝对价值,又显出了他的目的论唯心主义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点,我们认为洛采的美学思想和体系仍然是在德国古典美学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把康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杂糅在一个泛神论的体系之中,因而具有很明显的折中主义特点。

[1] 克罗齐:《美学的历史》,177页。

[2]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三版序言",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同上书,3页。

[4]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26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 鲍桑葵:《美学史》,511页。

[6]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35页。

[7] 同上书,37页。

[8] 费舍尔:《美学·美的主观印象》,《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9] 凯·埃·吉尔伯特、赫·库恩:《美学史》,下卷,66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0] 费舍尔:《美的主观印象》,《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10~11页。

[11] 鲍桑葵:《美学史》,510页。

[12] 费舍尔:《美的主观印象》,《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204页。

[13] 同上书,1、3页。

[14] 费舍尔:《美的主观印象》,《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1、3页。

[15] 同上书,2~33页。

[16]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268页。

[17] 费舍尔:《论象征》,参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65页。

[18] 费舍尔:《批评论丛》,第5卷,95~96页。

[1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601~60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引者对译文有一些改动。

[20]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267页。

[21]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67页。

[22] 奥卡那(Orcagna,约1308-1368年),意大利早期佛罗伦萨派画家、雕刻家,作品以壁画为主,有《圣灵降临》、《死的胜利》等。

[23] 柯内留斯(Cornelius,1783-1867年),德国拿撒勒派画家,崇尚神秘主义,历任杜塞尔多夫、慕尼黑、柏林等地的美术学校校长(1821-1841年)。

[24]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德文版,3页。

[25]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德文版,3~4页。

[26] 同上书,3~4页。

[27] 同上书,3~4页。

[28] 同上书,4页。

[29] 恩斯特·特奥多尔·阿马多伊斯·霍夫曼(1776-1822年),德国小说家。有短篇小说集《卡洛特式的幻想篇》。其作品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发展了别具一格的讽刺文学,是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对德国和欧洲文学具有很大影响。

[30]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5页。

[31] 同上书,5页。

[32]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5~6页。

[33] 同上书,7页。

[34]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7~8页。

[35] 同上书,8页。

[36]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9~10页。

[37] 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144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8]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4页。

[39]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38页。

[40] 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40~44页,见鲍桑葵:《美学史》,516~518页。

[41] 鲍桑葵:《美学史》,514页。

[42]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599页。

[43] 那托普:《康德与马堡学派》,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4] 同上书,71页。

[45] 同上书,72页。

[46] 同上书,73页。

[47] 同上书,88页。

[48] 那托普:《康德与马堡学派》,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92页。

[49] 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76~77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0] 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76~77页。

[51] 柯亨:《艺术作品的辩证法》,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31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52] 同上书,319页。

[53] 柯亨:《艺术作品的辩证法》,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319页。

[54] 同上书,320页。

[55] 同上书,321页。

[56] 柯亨:《艺术作品的辩证法》,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323~324页。

[57] 文德尔班:《哲学概论》,德文版,255页,见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续集》,3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58] 参见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74~75页。

[59] 参见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74~75页。

[60] 参见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75~76页。引用者对个别词语有所改动。

[61] 鲍桑葵:《美学史》,542页。

[62]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74页。

[63] 哈特曼:《美的哲学》(1924年第2版),472页;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75页。

[64] 参见克罗齐:《美学的历史》,217页。又见《哲学大辞典·美学卷》,60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65] 哈特曼:《美的哲学》,115~116页,莱比锡,1890。克罗齐:《美学的历史》,218页。

[66] 同上书,197~198页。

[67] 哈特曼:《美学》,i、146页以下、148页以下,见鲍桑葵:《美学史》,546页。特兰多尔夫(E.Thrandorff,1782-1863年),德国哲学家,倾向于黑格尔右派,对黑格尔的观点有些主观唯心主义的修正。——引者注。

[68] 哈特曼:《美学》,i、146页以下、148页以下,见鲍桑葵:《美学史》,546页。

[69] 参见鲍桑葵:《美学史》,547页,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57页。

[70] 参见鲍桑葵:《美学史》,547~548页;克罗齐:《美学的历史》,218~219页;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57页。

[71] 参见克罗齐:《美学的历史》,219~220页。

[72] 哈特曼:《美学》,ii、219页。

[73] 同上书,ii、200页。

[74] 同上书,ii、256页,转引自鲍桑葵:《美学史》,551~552页。

[75] 哈特曼:《美学》,ii.625,见鲍桑葵:《美学史》,557页。

[76]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68页。

[77]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8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8] 同上书,927页。

[79] 关于洛采的哲学思想,见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5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890页;李醒尘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47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80] 洛采:《小宇宙》,德文第三版,卷三,548页。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69页。

[81] 李醒尘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479~488页。

[82] 洛采:《关于美的概念》,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69~670页。

[83] 洛采:《德国美学史》,262页。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70~671页。引用时根据德文原文对译文有所改动。

[84] 洛采:《关于美的概念》,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71~672页。

[85] 同上书,672页。

[86] 洛采:《美学纲要》(洛采的部分讲义),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6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