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德国美学

引言

19世纪的德国是经过激烈动**而终于完成了统一的。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大败,欧洲开始了封建复辟时期,当时的封建势力结成了"神圣同盟",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在各地完成之改革,尽遭废弃。这一年,以奥地利为首组成了德意志联邦,它包括34个德意志诸侯小国和4个自由市。德意志联邦内部,最强大的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它们之间争权夺利,不过,联邦的建立对于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9世纪30年代前期,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逐步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劳动。1834年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德意志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此同时,国内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高涨。随着法国1830年7月革命的爆发,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日益风起云涌,德国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第一个德国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到1847年在伦敦举行的同盟第一次大会上正式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同盟委托草拟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已经开始。

1848年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从法国的二月革命开始,德国农民开始暴动,3月维也纳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制度,梅特涅政府垮台,"神圣同盟"宣告结束。在奥地利革命的鼓舞下,普鲁士的柏林也爆发了人民起义,并取得了暂时胜利。但是,最终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害怕人民的力量,不仅未能完成自下而上地统一德意志、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任务,而且导致了184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

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仍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可是革命仍然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普鲁士的工业发展尤其迅速。为了进一步发展,普鲁士在俾斯麦执政下力图实现统一德国的野心。1866年,俾斯麦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战败,普鲁士确立了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它包括22个诸侯国,代替了原来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此时,除南德四个诸侯国之外,德国基本统一。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大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南德四邦也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因此德意志统一最后完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当然不包括奥地利在内。

1871年德意志统一以后,生产力发展更加迅猛,到19世纪末叶,德国资本主义迅速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孕育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机。

德国美学在19世纪的发展正是在这种革命风雨、经济变革、国家统一的斗争和迅速膨胀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形势之下进行的,因此也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流派迭起、变化万端的态势。19世纪30年代以后,德国美学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色各样的美学,在世界美学舞台上再次演出了有声有色的场面:新康德主义美学、黑格尔主义美学、无意识美学、价值论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心理学美学、生命哲学的美学、唯意志论美学、艺术发生学美学、艺术分类学美学等。这不仅对德国古典美学进行了清理、批判和发展,而且开辟了与"自上而下"的美学相对立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的研究新方向,运用了一些新方法、新视角、新材料来研讨美学的老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鲜的课题,给20世纪的更加驳杂纷纭、变化多端的美学预设了盘根错节的发展构架,提供了多元展现的深层契机。